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一、教学设想 笔者以为,学习经典古文,重在品读、欣赏和积累。《三峡》是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歌咏自然山水小品文中的首篇。不论从什么角度看,《三峡》都是一篇绝妙的美文,这既是自然的伟大,也是文字的魅力,更是作者的匠心。通过学习此文,既要让学生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之美,更要使学生领悟祖国语言之美和作者的匠心独运。这堂课以寻找美、品读美和积累美贯穿始终,让学生始终沉浸于美的氛围之中。  相似文献   
2.
一、说教材 <晋祠>是省编义务教材初中第五册第二单元<说明文常见的几种样式>的第二篇阅读训练课文.这一单元编者是根据<纲要>第三学年"理解说明文常见的不同样式,初步学会阅读不同形式的一般说明文,能理解思想内容和主要写作方法"这一要求而编排的.  相似文献   
3.
<正>《在桥边》讲述的是战后德国一位受伤的退伍军人——"我"被安排在一座新桥上数过往行人的故事。其情节非常简单,但文中的言语形式,尤其是文中词语频繁地超常规搭配使用,颇值得玩味。这些超常规搭配的词语背后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笔者不揣鄙陋,在此作一管窥。一、张冠李戴显不满"他们替我缝补了腿,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文章开篇第一句,从叙述内容上看颇为平常,  相似文献   
4.
探究性学习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贯彻落实《语文新课标》的一个难点.初中语文教学,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特别是现阶段,我们很多学校用的仍然还是省编教材,与探究性学习并不配套.笔者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摸索,认识到,在教学中处处留心皆可探究.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通过细读文本,体验司马迁遭辱之痛,探究他忍辱苟活之因,从而丰富心灵体验,增进自身文化底蕴,提升审美能力,为进一步鉴赏研读其他文学作品奠定基础.[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略)二、生死选择,探讨文本过渡:有关此信的内容,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有一个精辟的概括,他认为:整个《报任安书》就写了一个字,耻辱的“辱”.这一个“辱”字贯穿全文,作者着重写了三点:第一是受辱之因,就是为什么受到宫刑;第二是遭辱之痛,就是受了这场奇耻大辱之后,内心痛苦;第三是忍辱之由,就是为什么受了这么个奇耻大辱,自己能够忍下来,坚持活下来.  相似文献   
6.
前面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文章说了哪些美点,而作者是怎么把文章写漂亮的,我们并没有去注意。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三峡》在写法上有什么妙处。请同学们用:“《三峡》真妙,妙在,你看:”的句式说说。(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因为我们一直比较关注文章说了什么——言语内容,而较少关注文章是怎么说的——言语形式。此环节,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一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赏析文章的妙处,然后将下述一部分“妙点”制成课件作例子,再让学生寻找文章的妙点和相应的内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结果可能有:①《三峡》真妙,妙在结构精巧,你看:全文按总分安…  相似文献   
7.
合作是时代的主流,交流是发展的翅膀。先哲亚里斯多德曾经精辟地指出:“能独立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确实,关起门来办教育已与时代的潮流脱节,与经营的事理相悖。  相似文献   
8.
识“仁”读文解德政——《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设想] <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语录之一.它记录了孔子对冉有和季路助季氏将伐颛臾的一场对话,反映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体现了孔子的核心思想"仁".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明确提出,学生"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作为此学科的教师在其课堂上的用语,更应做到"正确、熟练、有效"。据笔者观察,许多语文课的教学用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通过细读文本,体验司马迁遭辱之痛,探究他忍辱苟活之因,从而丰富心灵体验,增进自身文化底蕴,提升审美能力,为进一步鉴赏研读其他文学作品奠定基础。【教学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