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综合类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对“生而知之”的解释众说纷纭,让人莫衷一是。“生而知之”不应按字面之意据实解释,而应从修辞角度去加以解释,这是一条正确解释“生而知之”的途径。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对孔子的认识论及其知识来源观的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2.
中师语文教材对注释术语“同”、“通”的使用颇为混乱,模糊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联绵字的界限。应以通行的某一权威辞书为主要依据处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