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社会文化大环境决定校园行为小环境形成的同时,校园的国学教育对校园内大学生的行为也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形成大学校园独有的行为文化.当前,我国不少大学生因为缺乏国学教育而导致行为方式不尽健康.在党和国家提出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形势下,...  相似文献   
2.
剧本是剧作家创作的供演员舞台搬演之用的底本。清初著名的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中开篇直切剧本体制,强调以“结构”为第一的观点。李渔所谓“结构第一”主要是指剧作家在动笔之前对剧本故事情节全面的艺术构思。他借鉴和发展了王骥德以“工师之作室”①比喻剧本创作的思想,又以“造物之赋形”比喻剧本创作,指出剧作家在创作之前的艺术构思对剧本全部规模设计举足轻重,并且说:“作传奇者,不宜卒急拈毫,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②可见李渔把艺术构思看作对剧本创作成功与否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4.
李渔的《笠翁十种曲》艺术魅力经久不衰,原因之一是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思想感情上贴近人们的世俗生活和尚善心理,在艺术形式上满足了人们审美教育和娱乐接受的需要。从《奈何天》可见一斑。《奈何天》强调"家和",不乏一定的普遍而积极的社会现实意义。阙里侯捐钱助边,正面体现了儒家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奈何天》宣扬一夫多妻、达到"家和"的方式和手段等则不足为训;而宣扬因果报应的宿命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定意义上确实包含了惩恶扬善的积极伦理企图。李渔戏曲创作成功的经验不啻带给人们发展与繁荣当代戏曲事业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是李渔观众本位的戏曲接受现的理论核心。 它观照到戏曲 的文学性、舞台性和观贪性。李渔认为编剧、导演、表演与现众欣赏有密切的关系,影响并制 约着戏曲接受的效果.李渔观众本位的戏曲接受观集前人理论成果之大成,融汇自己的艺术经 验和见解,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是积极的开拓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渔戏曲理论的创新性之一就是不乏哲学思辨。这一特点突出地表现在李渔对演员舞台搬演形态闺中与场上之关系的论述上。李渔戏曲理论的艺术哲学性质特色鲜明,创新性强,不仅使戏曲理论体系臻于完备,而且使戏曲理论与其它艺术理论融会贯通,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无愧为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7.
清初的李渔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戏曲理论的创新性之一就是不乏哲学思辨。这一特点突出地表现在李渔关于宾白字数的多与少的论述上。研究和认识李渔戏曲理论的艺术辩证论,对提高当代戏曲创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进一步发展与繁荣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戏曲艺术,满足现阶段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填词之设,专为澄场”是李渔观众本位的戏曲接受观的理论核心。它观照到戏曲的学性、舞台性和观赏性。李渔认为编制、导演、表演与观众欣赏有密切的关系,影响并制约着戏曲接受的效果。李渔观众本位的戏曲接受观集前人理论成果这成,融汇自己的艺术经验和见解,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是积极的开拓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韩国“青少年文化卡”将问世韩国文化体育部最近规定,凡年满12-24周岁的青少年都可以持有类似欧洲青少年持有的“青少年文化卡”。这一工作可望在明年9月得以落实。这种卡能一卡多用,既可以在购买商品和支付服务费时用作打折的凭据,又可以当公共汽车及地铁月票使...  相似文献   
10.
王斌  骆兵 《青年记者》2015,(5):52-53
戏曲电视节目是中国电视节目类型中最独特的部分,它有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现代传媒行业大发展的社会环境下,诞生了以河南卫视《梨园春》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电视戏曲综艺节目。该节目历经数年的曲折探索和实践,从诞生初期到改革发展、再到品牌提升,最终走出了一条艺术与经济双赢的特色之路。余秋雨针对戏曲与电视的联姻曾说过:"电视有自己的审美特性,它一旦与传统艺术、民间艺术相结合,必将对它们进行重组和改造,而要改造成合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