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 毫秒
1
1.
<正> 1992年8月间,陕西省周至县农民杜战盟在渭河捞浮柴时,捞出了一块类似“烂肉”的“不明生物体”,竟惊动了中外科学界。在海洋生物研究方面有着很深造诣的日本国天皇明仁陛下在西安访问期间,特地参观了这个“不明生物体”,称它为“稀有的东西”,笔者近年阅读了《山海经》、《抱朴子》、《本草纲目》等书,发现古籍记载的视肉、肉芝以及民间传说的太岁,有似于此,现摄录以下几篇,以供生物学家和关心此项研究的同志借鉴。  相似文献   
2.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是人类社会由野蛮进入文明,由落后进入先进的重要标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子,就对这一社会分工表示肯定和支持。他说:“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但是,长期以来,有许多学者专家,包括《孟子译注》的作者杨伯峻先生在内,都把“治人”之“治”解释或翻译成“统治”之意。众所周知,“统治”是指一个阶级凭借政权对另一个阶级行使支配权,用这一词语表达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是准确的,但要用它表示劳心者与劳力者,即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关系,不但与“治人”之“治”的本意相悖,更与孟子的原意相悖。 孟子的这一名言,出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是孟子与陈相辩论有关劳心与劳力的社会分工时,由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