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理论界有一代表性的观点——人治是中国的特征,原因在于“中国的‘普遍物’并不成为至高无上的神圣法则”,不适用于中国传统社会。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礼是中国社会中至高无上的法则。今日中国社会应是德法协治的时代,或曰是贤人政治与法治并存的时代。贤人治理不是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但就中国的国情而言,贤人治理仍将在相当长时间内存在,而且高度的法治社会需要贤人政治过渡。处理好两种治理模式,有助于中国社会平稳地向高度法治社会过渡。  相似文献   
2.
论孵化器对国有企业技术升级的重要作用及运作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孵化器对推动新技术产业化的巨大作用已逐渐为市场所共识。在当前国有大中型企业还不能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情况下,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充分发挥企业孵化器的这一巨大技术推动作用以促进自身的发展。这里探讨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利用孵化器的两种模式,认为企业孵化器不仅有利于国有大中型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而且有助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有助于企业降低投资风险。  相似文献   
3.
阳明哲学是对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子学之反动,但这种反动不是源于宋代理学之外,而是源于宋代理学之内的,甚至可以说是宋代理学自身内在逻辑理路的必然发展。与朱熹理学相对,阳明哲学一直被冠为心学,心学一词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阳明哲学的特点,但也遮蔽了阳明思想的实践内容。阳明哲学中的重要概念皆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实践特征,故作者将阳明哲学的性质定位为:实践的良知之学。  相似文献   
4.
格物致知是儒家哲学重要的修养工夫。在阳明哲学中,至善心体是其格物致知的起点和目的。阳明的格物致知是格正吾人之心,对事之理察即在其中。朱子的格物思想在于穷理,向外求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