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篇
科学研究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直觉在认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觉在认识中具有重要作用直觉使人直接反映事物的本质;直觉使人的认识出现了创造性;直觉使人扩大了认识的空间。直觉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坚实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实践基础,是人类认识活动中的一种普遍思维现象。随着直觉在认识中作用秘密的揭开,整个人类的思维水平将大大地深化。  相似文献   
2.
论知识创新与认识的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知识创新是认识的最高本质,是我们认识活动的前提.认识主体通常采取复制、再现和生成客体信息的知识创新形式,选择客体信息的知识创新形式,对客体信息的经验知识创新形式和对已有认识的反思知识创新形式,超经验知识创新形式四种最基本形式,获得客体新的本质和规律.四种最基本形式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而且其中还都渗透着认识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3.
叹夷齐松赋有序 己卯 僧机图岭之下,有乔松一根而二大干,向名之曰“夷齐”而系以歌。数岁 未经此地,今来则已毁于火,焦株突兀尚存。徘徊其侧者久之,因感而为之赋。 繄横岭之案衍,旧传名曰“僧机”。盘羊肠而就下,既南折而少西,有乔松之郁郁,昔号之以“夷齐”。料名实其并寿,岂(火焦)烂之不期。因循未过,忽忽岁时,重寻斯径,谓二老之我傒,遥瞻失望,见枯株之独遗。徘徊落莫,于悒吁嘻。 夫岂挺根拔出,庸讵谓沙石之堙劙。既其摩空盘翠,又宁虑霜雪之凌欺。是以阅沧桑而永茂,侣椿樗以无危。拟西山其无忝,摛东壁已有词。岂知火母惟木,巽即邻离。匪牧童之偶失,盖谷神所默为。尔其心空脉燥,不燃自炊,山雨不能息其焰,谷风偏复煽其威。吾虽未睹其蜎(火孛)陵坂之状,而早想见其灼(火贲)枝叶之时也。于是陈根突兀以孤立,双干南北以纷披。鳞甲剥落,卧于岩邮,山禽寻巢而弗得,原鹿择荫以徒悲。惜其沦于灰烬,命以车而载之。盖其遭劫烁毁之余,犹足胜栋隆之吉,而九牛岭穿以难移者也。  相似文献   
4.
在新年的即将到来的时刻,中华职业教育社召开了第九届全国代表会议。会议规格之高,规模之大超过了以往。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四百多名代表济济一堂,共商职业教育发展大计。参加会议的既有中央有关领导也有地方负责人,更多的是职业教育的专家学者和职业学校的校长们。  相似文献   
5.
认识的主体性来源是认识论的一个古老而重要的问题 ,康德的独特贡献在于揭示了认识的主体性来源 :认识的主体性是基于先天具有的认识形式。黑格尔批判地继承和超越了康德的思想 ,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认识的主体性来源于实践 ,但他所理解的实践乃是绝对理念“实现善的冲力”,而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活动。恩格斯扬弃和发展了黑格尔关于应在认识过程中即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考察认识能力的重要思想 ,指出认识的主体性来源于实践  相似文献   
6.
自然科学家的实践的主体性思想绵延不绝,而且是比较深刻的。其基本特征是:实践的主体性需要充分地发挥;实践的主体性需要正当合理地发挥;实践主体性具有复杂性;实践主体性具有艰难性;实践的主体性离不开客观性。自然科学家的实践的主体性思想在实践的广度、深度、动态性和复杂性程度等等方面,丰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的主体性的观点的内容。研究自然科学家的实践的主体性思想,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建设的需要,而且也是人类数千年来必然提出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哲学史上的认识的主体性思想不仅在二千多年中绵延不绝 ,而且是比较深刻的。其基本特征是 :看到认识的主体性在认识中的作用 ;看到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关系 ;看到认识的主体性在实践中发展和变化。研究中国哲学史上的认识的主体性思想 ,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理论建设的需要 ,而且也是人类数千年来“对认识的认识”的过程中必然提出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西方哲学史上的认识的主体性思想在二千多年中绵延不绝,而且是比较深刻的,其基本特征是:看到认识的主体性在认识中的作用;看到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关系;看到认识的主体性来源于实践,研究西方哲学史上的认识的主体性思想,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理论建设的需要,而且也是人类数千年来“对认识的认识”的过程中必然提出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方法在实践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其中最基本的是以下两种作用:方法对实践起指引作用;方法对实践起制约作用.实际上,方法在实践中的这两种基本作用是内在地交织和渗透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综合发挥作用的.而且任何方法在实践中的作用,都具有社会历史性,都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研究方法在实践中的作用,有助于人们正确地理解实践的主体性,从而进一步提高积极的实践的主体性的活力,防止和避免消极的实践的主体性的发生,把实践的主体性建构在科学的基础上,以保证积极的实践的主体性获得充分地发挥.对方法在实践中的作用的分析与研究,需要大量的新成果和新事实来丰富和发展.随着方法在实践中的作用的深入研究和深入理解,整个人类的实践的主体性水平将大大地深化.  相似文献   
10.
关于纳兰成德觇梭龙之行,现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为东北说,谓梭龙即索伦,索伦族聚居于黑龙江上游地区,纳兰是和郎谈一起去的。一为西北说,认为梭龙即绰罗斯的异译,是准噶尔部的姓,纳兰此去到了碎叶,今巴尔喀什东南。另一为新东北说,认为梭龙指科尔沁,梭龙即索伦,科尔沁北界索伦,所以觇梭龙即宣抚科尔沁,此去的任务是处置两个犯错误的权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