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登幽州台歌》是我国初唐著名诗人陈子昂的代表作,千百年来脍灸人口,广泛传诵.然而由于它涵蕴深广而又写得极其概括,所以直到如今还有人说"四句诗很难演绎,诗人胸中包罗广阔,笔下弃尽町畦,无来无去,无首无尾,勉强解说,势必如浑沌凿窍,七日而死."(刘逸生《唐诗小扎》,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页)这首诗当真就这样高深莫测、不能分析解说吗?我以为只要弄清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思想,  相似文献   
2.
杜甫的《石壕吏》诗并不晦涩难懂,全诗没有一个典故、一个生僻字眼,可谓明白如话;而其意义和用心也很确切、稳定。然而想不到诗中有的地方,竟被今天的专家曲解了。有人说“诗人作为一个无言的旁观者,是值得惊异的。”①致使某些教材和教师也持此论。窃以为,诗中确实...  相似文献   
3.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的这两句名诗,不但已经家喻户晓,而且已经成了很多人的座右铭,但对其中字词的解释,似还需要作进一步探讨。对“横眉”二字,迄今我所见到的注释和讲解,都把“横眉”说成“怒目而视”或“无比愤怒”。有一篇专门论述“横眉”的文章也说“‘横眉’意思就是‘瞪眼’,就是怒目正视。”并以鲁迅的“横眉岂夺蛾眉冶,不料仍违众女心”作为旁证(《文史哲》七七年第三期《“横眉”小议》),这是  相似文献   
4.
贵刊今年第10期载有《(子路、曾竹、冉有、公西华侍坐)的谈话环境》一。(以下简称《环》)该否定了《教师教学用书》中孔子“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的说法,认为谈话的氛围是“沉闷”的,而且说“这沉闷的氛围恰恰是孔子制造的”。笔以为《教师教学用书》所说的并不错,而《环》所说的不切实。为此,试作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5.
凇戎同志在《关于‘千夫’质疑》一文中(本刊今年第三期),认为鲁迅先生《自嘲》诗中的“千夫”“指的是人民大众。”我以为还是解为敌人更妥贴,试谈以下三点。第一,《汉书·王嘉传》里,在“千夫所指,无病而死”句前,明白地写着“里谚曰”,可见这个成语当时已是广泛运用,《王嘉传》只是借用。而借用甚至是引用往往是各取所需。所以“千夫”的本意,单凭《王嘉传》来解,未必正确。这个成  相似文献   
6.
“此致敬礼”四个字如此平常,运用又如此广泛,然而经常被误解,且几乎全在“此致”两字上。《语教学之友)2005年第12期所载《关于“此致敬礼”的另一种思考》就是一例(该以下简称《关》)。《关》认为“此致”的意思是“到这里要说的话都说完了”,并且说“‘此致’和‘敬礼’之间根本不存在动宾关系,根本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