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教育   35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人说,中国近代哲学是中西思想拼凑的产物,既非完整体系,又无超越创新。对于前者,本人颇有同感;对于后者,却不敢苟同。众所周知,中国近代心学的源头在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方,中国古代的陆王心学、佛学和近代西方的唯意志论是其主要的理论来源。然而,这些思想资料经过中国近代思想家的一番改造和创新,通过为中国古代哲学注入近代资产阶级的新鲜血液和使西方哲学展现中国文化的风采流韵等多种渠道,使之发生了深刻的质变,具有了完全崭新的时代风貌和阶级蕴涵。”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客观唯心论盛行。即使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陆王心学…  相似文献   
2.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劳动对象、劳动过程、人的类本质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四个方面阐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现象。与历史上以往的思想家不同,马克思强调异化不是虚幻的,异化是在劳动活动中产生的,本质上是劳动活动的异化,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克服异化的现实之路。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从一个角度揭示了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那就是异化的主体是人,人即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自然的改造者。  相似文献   
3.
“人之性恶明矣”是《荀子·性恶》篇的主题。“人之性恶明矣”不仅使荀子在人性论上主张性恶一目了然,而且透射出荀子对人性有别于孟子等人的思考。由此,荀学风采、儒家神韵、先秦特质和中国印记便构成了“人之性恶明矣”的四重视界。  相似文献   
4.
古代国学指与私学对应的官方之学,即国家之学;近代国学指与外学对应的本国固有之学,即中国本土之学。中国近代特殊的历史背景、文化语境和现实需要使下列问题成为亟待回答的现实课题:中国有哲学吗?中国有自己的文化(包括宗教)吗?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孰优孰劣?这些问题已成为近代国学的核心话题。通过对这些话题的解答,近代思想家回答了中西文化的优劣问题,坚守了自己的国学立场。  相似文献   
5.
魏义霞 《文化学刊》2013,(1):148-155
颜元认为,理学的错误一言以蔽之即虚,朱熹理学之虚与对读书的看法密切相关。由于倡导静坐读书,朱熹将知虚化,同时放弃了习行。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颜元提出了自己的读书观:第一,强调天地是实、人性是实,以此将人生的追求定位为习行而不是读书;第二,断言习行是实、读书是虚,呼吁人从行而不是从书本中求知;第三,宣称读书的目的是行,读书的方法不是静坐而是力行。颜元的读书观贯穿着“以实药其空”的原则,对于改变理学之虚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他将习行与读书做对立理解,其消极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朱熹的知行观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行相互依赖(“知行常相须”),二是知先行后(“论先后,知在先”),三是以行为重(“论轻重,行为重”)。这三个方面是从不同角度立论的:知行相互依赖是总原则,知先行后和以行为重是具体操作;知先行后强调行以知为指导,以行为重突出知依赖行的贯彻。朱熹知行观的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因而不可将任何一个方面孤立或夸大。王守仁对朱熹的指责恰恰是犯了将其中的一个方面“论先后,知在先”孤立看待的错误。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哲学的总体论纲魏义霞王其山一哲学作为一种文化,是人们对自身存在境遇的一种理性审视和情感渲泄。中国近代哲学,简而言之,便是中国近代思想家审视现实的诊断书和追求光明前途的寻路史。这使爱国主义成为中国近代哲学的主题和基本特征。从盘古开天地到鸦片战争...  相似文献   
8.
谭嗣同对平等极为关注和推崇,与康有为一起成为平等派的代表。谭嗣同的平等思想与庄子密切相关,在声称庄子具有平等思想的同时,通过阐发庄学张扬自己的平等思想:第一,指出平等的方式和途径是破对待,庄子哲学尤其是名实论是破对待的;第二,宣称平等的表现和操作是无我,无我便是庄子所讲的......  相似文献   
9.
宋明理学是新儒学,仁集中体现了宋明理学的这一特征——既是对孔孟思想的继承,又是创新:如果说宋明理学家对仁的重视秉持了孔孟的思想旨趣的话,那么,对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诠释则体现了有别于孔孟的新认识。在对仁的诠释和论证中,宋明理学家一面强调仁与爱密切相关,一面将仁界定为“爱之理”,在爱、恕、公的相互作用中臻于仁的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同时强调仁之一体中的差等和厚薄,最终将基于宇宙秩序的一体而等差贯彻到社会秩序和家庭秩序之中。  相似文献   
10.
就实习而言,职业院校的学生从校内实习到企业入职,基本上要经过两个阶段的过渡:一是从校内实习到校外实习的过渡;二是从校外实习到企业入职的过渡。在这两个过渡过程的不同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动力机制与阻力因素。只有清楚这一点,才能实现两个过程的无缝对接。本研究主要对两个过程的动力与阻力因素进行分析,力图厘清问题的本质,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