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教育   33篇
科学研究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寻找幸福鸟     
魏荣华 《知识窗》2006,(12):7-7
传说中有一种幸福鸟,谁要是能和它生活在一起,谁就能了解生活的意义,永远拥有幸福。有三个青年对幸福鸟入了迷,发誓要去寻找它。但幸福鸟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他们的意见不能统一。最后,他们约定:各人按自己的想法去寻找幸福鸟,三年之后,在多情谷口聚齐,然后请哲人做个裁定。  相似文献   
2.
网络充满神奇,即便不是互联网络,即便只是一只弱小的蜘蛛织就的网。夏洛,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儿童文学作家怀特的笔下,竟是如此的可爱、智慧,如此令人感动。夏洛的世界,是动物世界,却也是人类社会。在这个世界里,关于生命,关于友谊,关于交际,怀特先生毫无危言耸听,只是娓娓道来,幽默的话语,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掩卷沉思,我不禁思接千载,神驰万里:假如我们中小学教师都成为儿童文学作家,那该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相似文献   
3.
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剧作家,关汉卿更多地把笔锋切入当代现实,反映了元代社会多方面的风景,描述了不同性格的、典型的、活脱脱的生命历程。毋庸置疑,关氏创作自当属于现实主义的范畴,其剧作中的主要情节、人物及戏剧冲突多出自吃五谷杂粮、论柴米油盐的人间烟火,神道剧在关氏笔下从未出现过;关氏语言质朴天然、犀利泼辣也恰如其分地适应并体现着他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然而这只是关氏创作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关氏杂剧中激烈复杂的现实矛盾冲突的解决却往往依赖于浪漫主义的喜剧结构,与扎扎实实的现实矛盾与斗争相比,多显出虚构的勉强——这…  相似文献   
4.
李商隐的人生遭遇了种种不幸,爱情和事业的双重磨难带给他悲剧式的生命体验,这成就了诗人忧郁多愁的抒情气质,也形成了诗人创作的艺术原动力。感伤主题的必然选择在诗人作品中呈现出诗与梦的完美融合,使其作品达到了朦胧美的极致。李商隐诗歌的魔力就蕴藏在他多舛的命途和艺术的惨淡经营中。  相似文献   
5.
元曲是元一代的代表文学。元杂剧作为元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创了中国戏曲发展的新时代。作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是元杂剧作家杰出的代表,他们占据了元代剧坛的中心地位。元曲四大家的杂剧题材丰富多彩,几乎包罗了元人杂剧所有的类型。元曲四大家杂剧是元代社会的实录,它们像一面镜子,不但反映了“时代之情状”,其中充溢着“真挚之理”,而且摹写当世之人“胸中之感想”,时时流露着“秀杰之气”,成为记录社会现实的史诗和讴歌追求美好理想的号角。社会问题是元曲四大家最为关注的,他们把笔触投向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相似文献   
6.
魏荣华 《福建教育》2007,(12):15-16
“读”字经。读书是点亮教育理想的火把,让我们心明眼亮、气定神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他还说,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读书的爱好者。我们教师应该多一些书卷气,少一些烟酒味,坚持每天不问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从“经师”到“人师”之间只有一座桥,它的名字叫“读书”。教师应该读教育经典名著,比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卢梭的《爱弥儿》。用心读经典,就如同聆听大师真诚的教诲。由此,我们就可以走近大师,走近真知灼见,逼近教育的本质。大师的智慧足以吹开我们眼前的迷雾,驱散我们心头的阴霾,安抚我们躁动的心。  相似文献   
7.
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希望在青年,青年教师培养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社会声誉和发展前景,特别是关系到新课改的兴衰成败。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好青年教师们呢?笔者以为,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指望一蹴而就、一步到位,也不必追求一鸣  相似文献   
8.
正如西方戏剧产生于原始歌舞一样,中国戏剧的诸多因素在屈原的《九歌》中已有较多的体现。《九歌》对祀神活动的描摹和记录使得它成为动作的艺术,其中的歌舞表演动作强调直观性和非直观性的统一,有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较强的戏剧性;同时,《九歌》中表演的虚拟化、程式化倾向蕴含了丰富的戏剧美学因素。但《九歌》与成熟戏剧相比存在着先天的不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戏剧。  相似文献   
9.
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自序》云:“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盛,则自缙绅及闾阎歌咏者众。其备,则自关、郑、白、马一新制作,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字畅语俊,韵促音调;观其所述,曰忠,曰孝,有补于世。其难,则有六字三韵,‘忽听、一声、猛惊’是也。诸公已矣,后  相似文献   
10.
魏荣华 《师道》2009,(11):59-59
当我自己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我就读到过这样的文字:据说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点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种家庭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是甜的,知识是甜的,读书是甜的。那时并没有品出其中真味,只是觉得很有意思,但也留下了深刻地印象,一个金黄头发的小男孩伏在圣经上吮吸蜂蜜的形象从此萦绕脑际。长大后当了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