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3篇
教育   184篇
科学研究   24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8篇
信息传播   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政工干部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格力量的重要作用,提出新的历史条件下政工干部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格力量,并就如何塑造政工干部的人格力量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3.
今天来做客的是杨威。以前杨威来,差不多都是聊体操范围内的话题;但这次我们说点儿别的,聊聊关于汽车的话题。 偶:你现在自己有车吗? 杨:还没有,正打算买呢。我看中了一汽的那款“宝莱”,我们队有位教练也订了一辆。我觉得宝莱是目前国内车里面技术最先进的,售后服务等等相对也会比较好。本来有朋友劝我在广东那边买辆二手跑车,20来万也就可以买到不错的车了,但是我想想,还是觉得二手车买回来后患无穷……买宝莱放心一点。  相似文献   
4.
望奎县皮影已被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重点保护,并在2007年被国家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望奎皮影戏是集弹、唱、拿影、雕刻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戏曲艺术,自清朝同治以来,已有近150年的历史.它不仅对剪纸、雕刻艺术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还对京剧、评剧、龙江剧、舞台姊妹艺术的繁荣有着重大影响,保护和传承望奎皮影戏,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独特的学习价值.  相似文献   
5.
一、我园开展传统民俗节日教育研究的目的我园的传统民俗节日教育研究旨在探索中、大班幼儿传统民俗节日教育的内容、教法、教学途径,以补充课程教材的不足,促进幼儿的社会化。二、我园开展传统民俗节日教育所采取的途径我园课题组成员在开展传统民俗节日教育研究时,注意根据幼儿的特点以及传统节日的内容、特点,采取如下几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1.寓传统节日教育于幼儿园生活各个环节之中。幼儿园生活各个环节形式多样,传统节日教育应在幼儿园各环节活动中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即既与儿歌、故事、谈话等语言活动…  相似文献   
6.
读书是为了成才,带着疑问读书则是在缩短成才周期的路上享受阅读的喜悦,以便快乐成才。俗话说"好书不厌百回读",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其实,这都是"一言以蔽之"单方面夸奖好书,并且勉励人们读书好。古人提倡在不疑处见疑才是真功夫,在这种读书法的洗礼之下,流传下来的当然都是好书,乃至被好读书者称为经典。带着质疑深读经典原著,不仅可以享受阅读的喜悦,而且在读出独到见解后,还可以参与热门话题的争论,感受群读的解读见地的丰富与多元带来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7.
文化产业现已成为国家支柱性产业,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如何在新形势下,有效振兴文化产业,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是我国当前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图指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相对优势与问题,就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战略对策进行探索和分析,提出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往往都是作者根据时代风气和读者的需要来进行创作的产物,运用得当,可以充当我们研究历史的宝贵材料。民国时期报刊文学中的"苏州评弹"主题,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性别叙事"的传统,又成功跨越了文学"虚构"与历史"真实"之间的鸿沟,均体现了小说作者对于当时"苏州评弹"的想象和认知。借助新文化史的相关理论,可以展现更多民国时期苏州评弹的侧面以及探询所隶属的文化脉络。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当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针对目前建筑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信息化系统性不高;内外部信息链整合程度低等问题,阐述信息化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分析建立完备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步骤,最终尝试性提出了建筑工程管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近两年的新闻报道中,有一种现象颇耐人寻味。当社会生活涌现某一新闻事物或新闻人物时,众多新闻媒体往往一哄而上,“狂轰滥炸”,将其“炒”得沸沸扬扬。有人将其称之为“飞蛾效应“,将新闻媒体喻为争先恐后“扑火“的飞蛾。这些报道大多角度相似,观点相近。只有极少数媒介独辟蹊径,运用求异思维,从相异甚至相反的角度组织报道,在公众中赢得了较好的口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