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62篇
各国文化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马相伯教育理想与政治追求的双重变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见证人 ,马相伯曾经是洋务新政的积极参与者 ,但屡屡受挫的政治实践加深了他对晚清腐朽社会的认识。特别是 1887年欧游回国后 ,一度淡出政坛 ,静心反思强国之路 ,逐渐形成其教育救国理想并化为行动。与此同时 ,他并没有停止对现实政治的关心和思考 ,而是在其后办学过程中不时返回政坛 ,努力探索政治民主化道路。在马相伯的漫长人生旅途中 ,教育理想与政治追求常常是戏剧化地交织在一起 ,演绎出奇妙的双重变奏。这一“双重变奏”与近代中国社会的特殊环境密不可分 ,突出反应了马相伯对现代教育与民主政治关系的辩证认识 ,具…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阐述了马相伯对西方科学人文教育精神的有机吸收和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理性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多维地审视了其中西汇合的文化教育见解。这些见解对于当代中国新教育改革和新文化建设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生活世界中的当代德育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德育政治化和知识化是长期以来的历史层积与社会转型期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0世纪以来由于不断高扬的科学主义和功利主义,德育的工具价值被日益强化,甚至一度沦为迎合某种政治需要或达致某种功利目的的德育表演,失去了真实的生活根基。真正的德育乃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激荡与升华。当代德育创新必须回归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重建德育的生活基础;树立完整的生命意识,促进人格的健康成长;尊重多元的文化差异,共谋和谐的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4.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在我国直至20世纪初期才出现。自1917年北京大学创办研究所开启国人自办研究生教育的历史,至今已逾百年。经过百年探索,我国从不具备培养高层次知识人才的能力到逐步成长为世界上的研究生教育大国,从学习借鉴与尝试探索到逐步走出了一条既适合国情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教育漫谈之三黄书光由博返约博与约也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没有精约的广博是不得要领的,而离开广博作基础的精约则是不可靠的。古代教育家对此都有足够的认识。孔子平时教人颇重多闻多见,但他强调在适当的时候要由博返约,对所闻所见能够"一以贯之";"君子博...  相似文献   
6.
科举兴起对于学校发展起到了某种制约和导向的重要作用;科举时代的特殊产物——"绅士"更积极参与了"大一统"皇权下基层社会教化的实际治理;以公平参与为前提的科举考试加速并活化了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而科举背后的教育价值取向厘定和士子人格的实际素养提升也为封建社会统治注入了生机活力。凡此种种,均极大地稳固了专制主义中央皇权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7.
论舒新城在上海的新教育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探索舒新城在上海中国公学中学部所进行的有关选科制、学科制、课程结构以及学生自治会改革,特别是剖析了其对道尔顿制在上海的引进、实验、困惑及其反思,再现了新教育改革家的个性魅力,肯定了适合国情、综合创造的本土化教育改革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与蒋梦麟、胡适一样,陶行知也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他不仅参与邀请杜威来华讲学,担任部分翻译;而且亲自发表文章,宣传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学说并以此批判脱离实际的中国“老八股教育”。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一步变革及陶行知本人生活教育实践的不断探索,他越来越不能满足杜威的教育思想,并不时提出相应的批评和改造建议。  相似文献   
9.
马相伯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驱与开拓者 ,在其办学实践中 ,马相伯的独特的治校经验和高超的管理艺术 ,对深化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管理仍然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科技进步推动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但随之而来的"唯科学主义"和"技术至上"观念则给普遍人性特别是成长中的学生带来了隐忧.如何从生命成长的需要出发,回归人本教育立场,寻找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点,重建生命教育愿景,乃是全球化信息技术背景下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