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雷锋精神,与"为人民服务"始终挂在一起,是一 个时代的产物,也顺应时代的需要不断丰富,不断回 到人的本真。整个时代都在呼唤学雷锋,我想起上世 纪九十年代初,关于雷锋精神的思考与讨论从学生 中扩展到了整个社会,话题中心是"学雷锋学什么"与 "到底什么是雷锋精神",现在又提出要不要设立"3 月5日学雷锋日"和"三月学雷锋月",这些问题的争 论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国民素质的提高,同时对学  相似文献   
2.
这位老师提出的问题,我也深有同感,并多次批评过这种"极端淡化文本"的做法.毫无疑问,如何处理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纠缠于文本,以弄清文本内容为目的的阅读教学无疑是不对的;但极端淡化文本,使文本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甚至成为课堂教学的累赘,也是不符合阅读教学规律的.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到底应该怎样处理文本,怎样发挥文本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里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3.
【学情预估】学生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前面的三个学期,已经学过不少短篇小说,如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鲁迅的《社戏》和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等。学生对小说的文体知识已有了初步了解,但阅读小说常常还会只关注故事情节,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重视不够,或只是停留于直觉感受,很少进行理性的思考,更缺少对小说主旨的挖掘以及对现实人生意义的思考。小说阅读和欣赏的方法需要在阅读中逐步学习和掌握。【知识储备】1.什么是小小说?小小说又叫微型小说、袖珍小说、超短小说、掌心小说、千字小说、一分钟小说、一袋烟小说等等。这些别…  相似文献   
4.
黄厚江 《小学语文》2007,(10):64-64
江苏省苏州中学黄厚江在《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6期发表了《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遵循教学逻辑》一文,文中指出,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人们对语文教学思考的逐渐冷静,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应该说,这是语文教学研究理性化的表现。而要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首要的是课堂教学必须遵循教学逻辑。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逻辑无处不在,最主要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堂教学[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建立一个具有科学性、操作性的作文教学系统和写作训练系统,可以说是一线老师的共同期望;认为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是缺少一个教学系统和训练系统,也几乎是大家的共识.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语文教学和考试中,有一种"淡化文体"的倾向,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看待文体问题?能否简单地说"淡化文体"?如果不是,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又应该怎样体现文体意识?下面这一组文章在不同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释,希望对老师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学科核心知识的教学,必须摆脱“小知识”认识,跳出“知识点”教学,应该强化“大概念”意识,确立正确的学科核心知识观。其操作的路径是基于课程学习任务群提炼学科核心知识,并以之作为教学内容的支撑;基于“情境”需要,立足“任务”驱动,把学科核心知识的学习融入任务完成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8.
一个50后的教师.一个半百的老头。 30年实践探索,20年潜心研究,琢磨出“本色语文”的一点真味:于是扛着“本色语文”的大旗到处鼓吹。半疯半傻,人以为痴。  相似文献   
9.
高考复习中还得以课本为抓手,以考纲为准则,牢固掌握课本中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加强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某刊2010年第11期发表的吴海军老师听课随笔《如此拖堂又何妨》中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执教一节公开课,在离下课还有三分钟左右,所有人都认为课堂即将在教师的总结之中画上句号时,有两位学生同时举手要求发言——显然。对于刚刚讨论的问题。这两位同学还有话要说。面对这样的情况,执教老师并没有装作看不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