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包世臣泾县人。家境虽贫,父却文雄郡邑。世臣幼时饱学经史,“资质绝人”。中举后,在赈灾、咨政、知县中均多有建树。包世臣在经济上重农,文学上否道,书法上博学兼采,自成一家。此外在诗、文、赋诸方面,世臣亦有不凡之绩。  相似文献   
2.
说“突兀”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末句:“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突兀”,课本解作“高耸的样子”。反复阅读,甚觉  相似文献   
3.
被钟嵘赞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曹植,他聪敏早慧,才华卓异。其诗篇堪称“建安之杰”,其赋作开魏晋抒情赋的先河。所写《洛神赋》,思若有神,华采丰赡,清彻圆丽,秀美多姿,为历代赋家所称赏。据《洛神赋))小序介绍,这篇赋作于“黄初三年”,并指出这篇赋作一因“大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日宓妃”,二因“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之事”,因而写了这篇赋。前者主要是指屈原,是为赋作的内因。后者指宋玉《神女赋》之作,是为作赋的触媒。清人何焯说:  相似文献   
4.
姚莹,字石甫,号明权,晚号展和。桐城派主要作家姚鼐侄孙,他既是一位爱国志士,一位正直勤勉、颇富政绩的官员,又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和学者。在任台湾道时,他“保(山严)疆,挫强敌,反遭谗谴,然朝廷未尝不惊其忠勤,海内引领望其再用。”(《清史稿·姚莹传》)正由于他“却敌台湾”,“守御有方”,因而虽遭谗谄,卒被起用,乃至“名  相似文献   
5.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的巨大变化: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尽管时代不同,革命任务也不同,但是,鲁迅学习、  相似文献   
6.
杜甫诗句“雨脚如麻未断绝”,有人根据《辞海》的注释,认为“雨脚”“指的是漏雨。”  相似文献   
7.
8.
不久前,我到合肥市四十二中学听课,周老师介绍她们班最近写的一篇题为《菊花赋》作文的情况。这个班在学习谢璞的《珍珠赋》一文之后,恰值“金栗初开”的深秋季节,老师便联系课文和节令  相似文献   
9.
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丰富、多样的教材内容,需要他具有广博的知识。大凡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科学文艺等等,都要接触到。因此,每个语文教师都深切感到,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政治思想水平,努力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胜任自己的职务。 但是,在书山学海中,教师如何去获得那些丰富的学识  相似文献   
10.
一姚莹(1785—1852),字石甫,一字明叔,晚年号展和,又号幸翁。嘉庆十三年(1808),在他二十四岁那年中了进士。早年游幕广东,后在福建、江苏任知县。鸦片战争时,道光皇帝在一八三○年特旨提拔他为台湾道。晚年任广西按察使。姚莹渴慕贤能,鄙视奸佞,立功励名,诚挚务实,居官廉洁,但个人却是“至今官(厂解)外,盖头无一椽。”(方东树《寄石甫》)也正如他自己在《峡江歌》中所歌咏的:“江水如此使我清,得葬清波死亦足。”可见其人品的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