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无意识理论与机械反映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的深层心理学的无意识理论较之机械反映论更接近真理,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多年来视之为绝对 真理的机械反映论忽视了人类的头脑不是镜子,也不是一块白板,而是一个有先在结构的、功能完备的活的有机组 织,它与外界事物相互作用,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外界事物。机械反映论对弗洛伊德心理学的批判是苍白无力的,缺 乏从包括生物进化史、人类进化史、社会发展史和个体发育史在内的多角度观察人的广阔视野。而用反映论的认识论 或者说用唯物主义的认知心理学去“改造”弗洛伊德的情感、欲望心理学,用浅层心理学去“改造”深层心理学,用 非动力心理学去“改造”动力心理学,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种倒退。  相似文献   
2.
价值论在我国哲学领域还是新学科,涉足者少,且涉足不深,有许多问题有待于人们去探讨。本文作者认为,“价值主体只能是包括从最简单的生命组织到最高级的人类和人类社会在内的各个等次的自控制系统”。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作者肯定,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实践、价值、认识三位一体,难解难分,人(个体和群体)作为主体,必然既是实践主体,又是价值主体和认识主体。作者认为,把这种观点扩大到包括人类社会和动、植物界在内的一切有生存活动的自控制有机系统,就会看到:一切自控制、自调节的有生命系统作为主体,都必然既是生存活动的主体,又是价值主体和信息选择与接受的主体,不可能只是其中的一种主体。三种主体具有严格的相关性,三种主体与周围世界的三种关系(生存活动关系、价值关系、信息关系)具有不可分割的功能耦合性。根据以上观点,作者对有的论者把“实践-认识关系”归并在一起,作为一方,又以价值关系为另一方,据以论证没有“认识-实践”活动的无机物也可以单独具有价值关系、也可以作为价值主体的论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对该论者把“作为一个完整体存在的规定性”作为判定价值主体的标准的论点作了比较深入的辩驳,断定无机自然物不可能是三种主体中的任何一种主体,它们根本不是主体。  相似文献   
3.
在“四人邦”控制文艺的时候,流行着这样一个公式:“典型性是阶级性的集中表现。”这是从江青炮制的《文艺工作座谈会记要》里的一句话脱胎出来的。“四人邦”的御用写作班子丁学雷秉承其主子的旨意,使劲地鼓吹过这个公式(见一九七○年五月八日《人民日报》文章《中国无产阶级的光辉典型》)。他们还利用当时所控制的报刊,组织文章,大力宣扬这个公式,拿着大棒和帽子宣布:谁要是不承认“典型性是阶级性的集中表现”,谁就是站在“剥削阶级立场”坚持资产阶级“人性论”的典型论(例如一九七二年五月十二日《人民日报》文章《从塑造典型看阶级论与人性论的斗争》)。这种靠文化  相似文献   
4.
艺术究竟属于“认知-真理”系统,还是属于“价值-感情”领域?毛泽东的文艺本质论是否只是将文学艺术仅仅当作人类对于社会生活的一种认知形式?文章在对欧洲传统的认识论的艺术本质论,中华民族传统的艺术本质论,毛泽东的文艺本质论进行分析论证后明确指出:将艺术简单地归入认识论,把艺术仅仅当作对世界的认知形式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毛泽东也并不只是在认识论的框架中观察艺术现象,相反,他对艺术本质的看法倒是更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价值理论,更符合文学艺术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5.
辩证唯物主义的价值哲学,目前在我国还处于初创阶段,其中许多理论命题需要在争论中逐步确立。有一个流行的观点:“‘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本文论证了它的理论缺陷,并提出要理解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的要义,必须把价值概念与自控制系统的“目的”性范畴关联起来,认为价值是事物在与一定的自控制系统的关系中产生的,一切事物,凡是符合于一定的自控制系统的目的,对于达到这种目的有所助益的,那么,对于这一自控制系统来说,就都具有正价值。一切事物,凡是不符合于一定的自控制系统的目的,对于达到这种目的有所阻逆、损害的,那么对于这一自控制系统来说,就都具有负价值。本文论证了“任何物都可以充当价值主体”和“只有人才能作为价值主体”两个针锋相对的论点都不能成立,提出“价值主体只能是包括从最简单的生命组织到最高级的人类和人类社会在内的各个等次的自控制系统”的观点,作为第三说。本文还从理论和事实的结合上论证了意识不能作为判定价值主体的标准,价值主体对于价值和价值物的反应有三个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水平的反应,心理水平的反应和意识水平的反应与反映。从主、客对应上对价值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论形式美     
所谓“形式美”,是指在人类自身、自然界和人工产品(包括艺术)中普遍存在着的由一定的色、形、音所构成的形式之美。诸如整齐、节奏、对称、均衡、比例、和谐、主从、层次、生动、完整、多样的统一等,在审美历史的发展中象逻辑的格一样固定下来,成为形式美的法则和规律。它不仅可以与广泛的社会内容相结合,表现这些社会内容,而且其本身也不是没有内容的,只不过它的内容较隐蔽,不易为人们所觉察而已。我们不仅要研究形式美的表面特征及共运用规律,而且要指出它之所以为美的原因,即揭示它所曲折地、有时是变形地显现的人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社会美研究     
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是美的三种存在形态。 社会美是指社会事物的美。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社会事物的美也千姿百态。然而由于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一切社会事物都与人有关,因此,社会美也总是与人和人的活动紧密相连,直接或间接地以形象显现着人的本质、本质力量或理想。 社会美本身既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它同时又是艺术美的重要来源之一。所以,研究社会美具有重大的意义。 以下,我们就社会美的主要形态,分别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控制论、价值哲学和感情心理学等多种角度,分析了与正、负价值相对应的一切感情,无论是痛苦的还是愉快的感情,都对主体具有推动、制导、调控的动力学意义,都参与主体行为的调节,从而论证了叶知秋同志的自调节只与痛苦相连、审美与痛苦对立、因而审美与自调节无关的三段式的不能成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审美活动对社会个体成员感情和行为的启动、整个审美机制对社会群体系统的推进和制导、个体审美心理图式的建构、美的观赏活动和创造活动等方面,论证了美学不应当拒绝和回避自我调节概念。本文并不就事论事,而是把问题的讨论提到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论的高度,涉及到非线性思维、相互作用、双向因果关系、自组织自控制、有机系统自我维持和自我发展的动力学反馈机制、随机与必然等一系列重要原理及其运用。  相似文献   
9.
价值、需要、感情及主客之辨(续)黄海澄五、价值的相对性与客观性相矛盾吗?由于叶知秋同志坚持“客观=物质”的观点,戴着这样的有色眼镜,他又发现了我在价值的客观性问题上的“自相矛盾”。我曾经说过:“价值对于不同的主体而言具有相对性,对于此一部分人而言益的...  相似文献   
10.
在人的周围不但存在一个物理世界,而且存在一个价值世界。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不仅存在着认知关系,而且存在着价值关系。认识是实践的眼睛,价值——感情是实践的动力。文学艺术从根本上说属于价值——感情系统。人们带着价值心理结构,生活在价值关系网中,无时无刻不感受着各种正负价值的刺激,内心激荡着与这些正负价值相对应的各种各样的感情。这些感情有力地推动着人们当时和以后的行为,以利于价值主体的生存与发展。只有在这样的动力结构链条上才能把握文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