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绘画研究与文学研究一样,马形象作为画家的重要素材在历代的绘画作品中层出不穷。特别是唐宋元三朝的马画中,画家不仅看重马的外形,更注重其内在的精神展现。由盛唐的曹霸韩干、北宋的李公麟和元初的赵孟頫的鞍马绘画中,可以看出无论是骏马、肥马、瘦马等同样都凝结着不同朝代士人阶层的某种情结,呈现着不同朝代士人阶层的社会心态。而这些神态各异的马的形象,也是画家们思想中各种价值取向相互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对于以培养职业技术型人才为主的高职教育,古代文学这门实际操作性能比较低的课程首当其冲遇到前所未有的尴尬,是否有必要继续保留这门课?设置这门课程的意义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一直是近来高职院校教改中探讨的热点.实际上继续开设这门课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仅要承担引导学生掌握与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精华,更重要的是它还要承担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梁楷后期的禅画,大胆扬弃了前人细笔画的技巧但保留其力求神似的观念进行创作,借用极度夸张的笔墨活现自己内心的图画形象,这与其说是诗人个性狂傲不羁所致,还不如说是庄子游的精神的体现。梁楷个性中的独与天地精神之往来、不为外物所累的精神,又恰好与庄子无待而游的理想相契合,从而在画中塑造了各种随意性极强的艺术形象,开创了大写意人物画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作为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思想巨人,孔子,他的智慧是无法估量的。他的仁与智思想都植根于人的本性,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1]。这样,内外才能合二为一,成为随时可施行的准则,这种观点至今依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裴子野文人集团在齐梁文坛上的存在时间和每个成员的出仕经历、任职情况有很大的关系,而"连职禁中"则更是集团形成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他们的结交可能.据史料推测,其存在时间大致应该是在天监七年(508)到梁大同二年(536)萧纲创作<与湘东王书>之间.在天监七年左右产生,天监七年到天监十七年是其发展壮大并开始走向鼎盛的时期,而在普通、大通年间走到鼎盛,中大通二年开始衰落.大概于大同年间渐渐消失,文坛被以萧纲为代表的新变派所占据.  相似文献   
6.
以裴子野为中心,团结了一帮志趣爱好和审美追求相同的文人,共学古体,研习古籍,通过交流,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谊,渐渐形成了一个以裴子野为核心的私交性质的文人集团,在当时文坛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水浒传》的悲剧是世俗的悲剧,为了更好地阐明弥漫全书的悲剧意识,可以从悲剧心理的角度加以论述,说明作者实际上并不看重传统为世人所选的道德之路,而更看重的是英雄本身。在世俗的争夺中,由眼前的水浒英雄之不平,联想到历来入世间的不平,把对个体英雄之死的悲愤提升到历史深层文化的层面,这由衷一叹不仅体现出苦求千秋功业的无奈,而且说明忠义理想在现实血腥面前的破灭以及作者对梁山一梦的失落。  相似文献   
8.
裴子野集团作为一个集团共同进行的文学活动很少,主要是私人的文学聚会,相互展现才华与学识,并无固定的场所.与皇室集团的熙熙攘攘相比,他们显得安静得多.他们的活动有三种形式:师友间的策事和坟籍讨论;朋友之间的诗赋往来;独自闭门创作.而且舍人身份的特殊性让裴子野他们得到皇帝恩宠的同时,又给予他们文学活动的自由和"真名士白风流"独立行动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对于以培养职业技术型人才为主的高职教育,古代文学这门实际操作性能比较低的课程首当其冲遇到前所未有的尴尬,是否有必要继续保留这门课?设置这门课程的意义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一直是近来高职院校教改中探讨的热点。实际上继续开设这门课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仅要承担引导学生掌握与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精华,更重要的是它还要承担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裴子野在齐梁文学史上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人物,在追求“新变”,讲究“吟咏情性”的南朝,他高举“复古”大旗,重提“劝美惩恶”的诗教功能,以史家发展的观点来评价齐梁文学,对五、四言诗的发展与文笔的演变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在看到其复古思想存在局限性的同时,也不应忽视他在当时文坛的拨乱之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