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教育   49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摭言》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诗人孟浩然有一次在王维内署作客,正巧唐玄宗李隆基至,闻孟浩然诗名,索其诗稿阅览,诵吟《岁暮归南山》,读到“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时,龙颜不悦,谓:“卿不求仕而朕未弃卿,奈何诬我?”圣上一句话,就断送了孟夫子金榜题名、春风得意的机会,致使他终  相似文献   
2.
3.
考试命题固然严肃,也不妨输入点幽默情趣。答卷如果机巧奇妙。更显示考生聪颖过人,不同凡响。老师批改文章写评语,也不必老板着面孔,来点怪异又如何?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考试,国文科由著名学者陈寅恪教授命题,其中考对对子。出上联:“孙行者”,即《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多考生对不出下联,有的对得很糟,如对“猪八戒”、  相似文献   
4.
以诗入谜,耐人寻味,诗谜相猜,情趣盎然。下面选录几则宋人猜谜的佳话,供读者品赏。北宋王安石是位制谜能手。某暑天,他与王吉甫在室外乘凉,王安石信口念出一首谜诗:“户部一侍郎,恰似关云长。上任石榴红,辞官金菊香。”王吉甫不假思索,立即回敬两句:“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两人异曲同工,谜底都是手中拿着的“扇子”。王安石又出  相似文献   
5.
刘半农(1891-1934),现代文学家、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他早期的诗歌作品富有反封建精神,模仿民族形式;后期思想趋于保守。曾留学法国,专攻语音学。 1917年刘半农翻译英国戏剧《琴魂》,最早采用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她”,以取代过去习惯用的“伊”。1918年8月15日周作人在《新青年》杂志第五卷第三号发表史特林堡的《改革》译文,在前记中写道:“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  相似文献   
6.
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诗作甚丰,我们仅选他一些小诗试作评析以观其生平轨迹。 1932年4月诗人28岁时写的《老马》是其代表作:  相似文献   
7.
封建迷信活动在不少城乡重又热火起来,使人厌恶,也使人担忧。自古以来,明智者总爱嘲弄那些装神弄鬼求神拜佛之徒,也不断规劝那些愚昧的上当受骗者。因此想到几副对联。明朝文学家徐文长有副联语: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赃官。此联有“以毒攻毒”之妙。杭州万松岭下贴神殿有副楹联:我若真灵也不致灰尘处处堆皮肉块块落;汝当顿悟须知道勤俭般般有懒惰件件无。以财神爷赵公元帅的口吻劝世人不要求神拜佛,须知发家致富全靠“勤俭”二字,多实在。某地庵堂的司命殿神柱上有副对联:你求名利,他卜吉凶,可怜我全无心肝,怎出…  相似文献   
8.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考试,国文科由著名学者陈寅格教授命题,其中考对对子,出上联:“孙行者”,即《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多考生对不出下联,有的对得很糟,如对“猪八戒”、“沙和尚”,还有人对以“牛魔王”、“白骨精’等,笑话百出。考生周祖漠(后为名学者)对“胡适之”最妙,得满分。有人对“祖冲之”、“王引之”(清语言学家),也很恰当。据说著名文学史家陆侃如先生年轻时赴法留学,巴黎大学汉语导师故意出难题考他:“请问,为什么‘孔雀东南丁?”《孔雀东南飞》是一首汉乐府民歌,原题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  相似文献   
9.
李白的《静夜思》最动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直抒胸臆,不加雕琢,信手挥毫,却极富感染力。千载而后,当人们吟诵这首咏月思乡诗时,仍不免引发心灵深处的共振,自然也会联想起诗圣杜甫的“月是故乡明”吧!最近读当代诗人沙鸥的《新月》:“新月一弯,像一条小船。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花红。夜暖。故乡正是春天。你睡着了么?我在你梦中靠岸。”(《沙鸥抒情诗选》)这首自由体新诗意境高雅,富有想像力。我们好像和诗人  相似文献   
10.
《历史教学问题》杂志社,从当前历史教学的实际状况出发,开展关于“上好一堂历史课的标准是什么?”的讨论,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这对提高历史教师的认识与教学业务水平,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有其现实的积极意义。上好一堂历史课的标准究竟是什么?问题复杂,牵涉面广,认识很不一致。看了讨论文章,得到一些启发,也谈点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上好一堂课,选择适当的良好的教法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手段,方法的选择应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令特点出发。在这个问题上我想与林丙义、李克毅两同志对“一讲到底”的教法问题进行商讨。“满堂灌”的教法是否定的。“一讲到底”的教法好不好呢?我认为是不太好的。因为它是成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