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综合类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东坡:《和子由渑池怀旧》东坡诗善用比喻。他离蜀入朝,又屡遭贬谪,各地奔走,因此用『飞鸿』来比喻自己的行踪无定;但行虽无定,却又到处留下踪迹。这四句既慷慨又旷达,表现了复杂的思想感情,又寓有一定哲理,耐人寻味。因而『雪泥鸿爪』遂成为一则典故。  相似文献   
2.
明代(一)明初诗派皆主唐音 明人好标榜以立门庭,故诗派繁猥,较两宋尤甚。要而言之,明初有江西派(此指刘崧所开之派,非宗山谷者),复有闽中十子;稍后有茶陵诗派,前后七子;明末有公安、竟陵两派,以迄明亡。其间主盟最久、声势最盛者则为前后七子。如以江西派为宋诗主流,则七子实为明诗总汇。七子承明初尊唐之风,倡言“诗必盛唐”,于宋诗则一概抹杀;至公安派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唐宋诗之争(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 格调说、性灵说、肌理说之倾向 自清初诸老各抒己见以论唐、宋之诗,共体制、风格、源流、利病,已大明于世;后起者即欲再事争辩,不过重复蹈袭,难出前人范围。于是乾嘉之世,谈诗者或各明一义,或趋于调和,不复如前此之烈矣。其时标宗旨,树坛坫者,以沈德潜、袁枚、翁方纲为最著。德潜重格调,力主唐音;方纲拈肌理,渐开宋调;而袁枚则出入唐、宋,一以发抒性灵为归;然论诗而标性灵,重情韵,则自近于唐而远于宋。此三家论诗之大较也。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典诗歌以五七言为主。汉魏六朝唐宋之作品,各有其风格及特点。但在唐以前,律诗与绝句尚未定型,体裁未备。自宋以后,历代作者虽各有制作,各自成家,而大致不能越出唐、宋之范围。其间以时代风气之不同,作者好尚之各异,遂致分唐界宋,入主出奴,聚讼不休,在文学批评史上形成长期之争论。总结此长期之争论,就纵的方面而言,有助于了解南宋以来历代诗坛风尚之嬗变;就横的方面而言,则又可以了解唐、宋诗之特点,以及  相似文献   
5.
清代居我国封建王朝之末,我国封建时代之各种学术、文艺亦至此而告一总结。胡应麟尝谓明人“不致工于作,而政工于述;不求多于专门,而求工于具体。”此语移以评清代学风,或更为恰当。然清人则既致工于述,而又求专门,其于各种学问,皆在前人研究之基础上,引申发挥,深入扩充,以自成其学,此则异于明人者也。清人于前人聚讼之问题,莫不继续  相似文献   
6.
(二)、清初之倡唐诗者 清初虽尚宋诗,而倡唐诗者尤众,以主张不同,故争论亦时起。略述如下: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学者称亨林先生。其为学博综六艺,主于通经致用,故有“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之语,其意与梨洲“士君子之不可为者有二”相同,皆激于明亡之惨痛而不欲垂空文以自见也。然其诗沉郁苍凉,力振唐言;其持论亦与梨洲之倡宋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