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一 实验课题的提出 1984年人民日报报导了中国科技大学创办大学少年班并取得成功的情况。不久,清华等十几所院校也建立大学少年班。 得知这些情况后,我们从教育系统工程的角度考虑了三个问题: (一)考取大学少年班的学生,由于缺乏系统正规的小学和中学教育,难免出现一些缺欠(如知识不系统、集体意识差,动手能力差等),这会给上大学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本好书,是一部“活的教育学”。十几年前,该书的中译本首次出版,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方兴未艾的基础教育改革。十几年过去了,苏联已经解体,时至此书再版之际,回过头来审视该书初版以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状况,对该书再版的意义,无疑是一种活生生的诠释。初读此书还是在80年代中期,那时,北京八中作为北京市的重点中学,正在进行教育改革的试点工作。八中的前任校长陶祖伟推崇苏霍姆林斯基,不仅请了北师大有关专家介绍苏霍姆林斯基及其教育思想,还给教师们购  相似文献   
3.
思维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经历了无数次的成功和失败,对思维的形式、规律和方法,做出了一些科学的总结.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份极其宝贵的财富,继承这份财富,就可以使思维纳入科学的轨道,将使一个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发生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4.
对一个人来讲,公开发表第一篇文章和正式出版第一本书,总是永难忘怀的。我能有这两个难忘的“第一”,是与《人民教育》分不开的。我和《人民教育》的这种密切联系是怎么形成的呢?这还得从头说起。我从事中学教育工作已整整26个年头了,在与学生的长期接触中,在抓教学的过程中,我经常为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而高兴;也为学生  相似文献   
5.
知识来源于实践。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对个人来讲,知识又是怎么获得的呢?一方面在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等活动中,通过感知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再经过思考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成为个人知识的一小部分来源;另一方面是直接把人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继承过来,这是个人知识的大部分来源。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个体都必须亲自去经验,这不再是必要的了;它的个体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它的历代祖先的经验的结果代替。”  相似文献   
6.
随着孩子的年级越来越高,特别是上了初中后,学习任务也逐渐加重。有的孩子会在学习中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但也有相当多的孩子虽然很努力,但由于方法不当,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帮助他们找到适合他们的方法。本篇文章重点谈了课后复习。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几乎天天做作业.可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做作业.有的只是为了交差,应付老师和家长,有的做作业不动脑筋,死套公式;有的则干脆抄袭同学的现成答案;更多的是对"答数".一个学生如果把做作业看成是为了应付老师或家长而不得不干的苦事,那就很难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更谈不上从做作业中得到学习的乐趣了.  相似文献   
8.
从北京八中的办学实践,我总结出中学办学应该确立三大目标,那就是:要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造就出优秀的教师,创造出先进的办学经验和理论。  相似文献   
9.
备课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作为主管教学工作的校长应当牢牢抓住教师备课这一基本环节,对教师备课提出指导性意见。下面重点从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1983年第3期至第8期连续发表龚正行同志谈中学生学习方法的文章,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而中学生能力的培养,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引起重视,为了满足广大师生的需要,从本期起,本刊将连载龚正行同志《中学生能力培养》讲座,以供参考。——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