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由于地方高校所在地一般都是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地带,针对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巨大时空差距问题。提出引入地方文化资源以“缩短时空距离,强化人文底蕴”的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思路。地方文化资源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扮演古代作品理解图释者和人文素质教育承载者的角色,合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是促进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便捷之路。  相似文献   
2.
据现有文献考证,历朝敕封屈原始自晚唐。唐封“昭灵侯”、后晋封“威显公”、北宋元丰三年封“清烈公”、元丰六年封“忠洁侯”、政和元年后统一为“清烈公”、元延佑五年封“忠节清烈公”、明洪武二年封“楚三间大夫屈平氏之神”。民间传清代封屈原“靖楚江王”、“忠烈王”。“昭灵”“清烈”“忠洁”均曾用于各地屈原庙额,但“清烈”历史沿用时间最长,而元仁宗所敕封号未作庙额。《湘阴县图志·典礼志》《湖广通志·祀典志·祠庙附》关于屈原封号的记载均有似是而非之误。  相似文献   
3.
《本事词》是清道光年问叶中芗所著,属少有的专门辑录“词本事”的词话著作,所辑材料对研究唐五代至金元时期的词有“知人论世”的参考价值。《本事词》的作者叶中芗比较重视以自己的标准编撰处理“本事”,在形成该著作特色的同时,产生了一些文献问题。为此,需要一一辩驳,以便更好地认识该书在词学批评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屈原精神的内涵阐释,需回归屈原、回归屈原作品、回归楚国文化。爱国与好修是屈原精神的文本抒写,忧国忧民于众皆贪婪之时代、好修自爱于浑浊之世道,是屈原精神的核心要素,亦是中国国魂之所在。屈原一生,执着求索,孤独高洁,以死殉国,不愿妥协苏世独立的品格,正是他青年时代从政初期所歌颂的"受命不迁""深固难徙""秉德无私"的橘树品格。屈原精神之"好修爱国"与我们民族深厚的儒家文化精神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5.
科举试"赋"、创作赋体作品和爱重《文选》,是韩国赋学兴起的首要条件,而韩国大学的中文系、就读中国的留学生等是其中国赋研究复兴的当代学缘背景。《文选》所选楚汉魏晋六朝赋的研究是韩国20世纪中国赋研究复兴的起点,而唐赋研究是其重要的成绩,中国赋与书画研究搭起了赋学与书艺辨伪之学的"桥梁",中韩赋家赋作的比较研究开创了国际赋学的新"亮点"。韩国中国赋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中国赋论及哲学、史学、儒家诗学等,立论细腻完整、学风严谨不乏创新是其学术风格。  相似文献   
6.
宋词中使用了大量的叠字,本文系统阐述了宋词使用叠字的类型、使用叠字产生的艺术效果及某些特殊的叠字现象。叠字艺术的点滴效果构筑了我们世空见惯的“叠字词”的特殊意蕴。对今天诗歌语言修辞创作与研究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神鱼送尸”、“水仙”、“江神”等民间关于屈原之死的传说,实际是楚地民间水(鱼)中转生信仰对“屈原之死”的价值判断.屈原自沉前的诗篇告诉我们,诀别人世前的屈原,是激情的,但也是理性的,而诗中密集的水意象、浓浓的“昆仑”情结等水文化符号,亦暗示着屈原价值判断中对楚民族水中转生信仰的文化认同.故屈原之死的方式选择,深受楚地民间信仰的影响,楚民水(鱼)中转生信仰是重要的文化性根源.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小学校新型语文课堂的建构,国学素养成为语文教师素养的要素之一。高校古代文学课程内容涵盖各类经典,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个人身心修养方面的内容,丰富而深刻,有很大的挖掘价值,正是未来中小学语文教师国学素养形成的重要教育平台之一,也是高校专业教学服务地方经济文化教育的重要支撑。充分利用教育部推行的名师课程资源进行MOOC化教学和制定《古代文学德育论纲》分类分步指导学生经典阅读,变教师"坐而论道"为学生"互动参与",以专题形式实践探讨国学思想价值的挖掘与国学经典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古代文学课程为培养未来高素质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服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屈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其核心价值和深刻内涵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意义重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研究比较多,但专题聚焦于屈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实践路径的探究较少。屈原爱国精神形成的重要源流地高校——湖南理工学院,以课内教学、课外活动、文化熏陶、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五个维度为融入路径,促进屈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可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