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青岛市提出建设“全国蓝色经济领军城市”的目标,是基于自身具有的发展蓝色经济的优势和国家战略支持的良好背景。近年来,青岛市通过规划引领、功能区带动、产业支撑、创新驱动和环境营造等举措着力建设蓝色经济领军城市,在蓝色经济发展、海洋经济功能区建设、蓝色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带来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
县域经济在青岛经济版图上的地位和作用非常突出,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巨大空间和重要动力,是大青岛城市框架的重要支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性平台或载体,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是实现率先发展、建设幸福宜居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重中之重。但与苏州等先进地区相比,青岛市县域经济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差距。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突破,要协调推进县域工业化、全域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一步明确县域经济的重要地位,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切实加强领导,从而形成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合力。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存在内源和外源两种经济增长模式。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先后经历了自力更生为主的内源型增长模式和依靠引进外资、发展对外贸易实现经济起飞的外源型经济增长模式。当前我国又处于经济转型的十字路口,加快实现由外资向内资、外需向内需、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贴牌生产到自主品牌的“四个转变”,增强内源动力,是促进经济增长模式转向内源和外源并举,以内源为主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青岛市实施了以"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通过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建机制,大大改善了农村环境,改变了农民生活方式,培育了文明乡风。但部分村庄建设标准不高,环境整治的长效管理机制还没有普遍建立起来。应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加强农村领导班子建设,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抓住农村环境的重点和突出问题,加大整治力度,实现农村环境的根本好转。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青岛胶州市铺集镇在小城镇的发展定位、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城镇功能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边界发展型小城镇的特色之路.其经验主要有:坚持规划引领,构筑现代化小城镇发展框架;坚持产业强镇,以产业化、工业化带动小城镇发展;以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的公共服务促进小城镇发展;注重特色活镇,以独特的景观风貌、鲜明的地域风情提升小城镇发展.在未来发展中,还应在坚持农民主体、加快制度创新等方面加大对现代化小城镇建设的扶植力度.  相似文献   
6.
青岛市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是消除"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全新理念和重大战略。青岛市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且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但由于受观念、认识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差距还较大。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要逐步建立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力度,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着力构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不断提升和深化,青岛国际海洋名城建设在产业体系建立和发展、重点功能区建设、海陆统筹、军民融合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海洋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当前,海洋名城建设既面临国家战略发展机遇,又面临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和我国产能过剩的挑战。与国际先进城市相比,青岛自身还存在军工产业实力不强、母港经济不发达等突出问题及较大差距。因此,建议青岛市应当正确处理创新、产业发展和海洋名城建设之间的关系;加强顶层设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努力提升国际化水平,提高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围绕国家中心城市谋划未来发展,提升青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带动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8.
2012年以来,青岛市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开镇街合并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推进县域城镇化。目前普遍存在小城镇和村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政策支持和落实力度不够,在操作层面上建设规划的科学性不高、搬迁困难、农民进城办事不方便、基层管理和服务压力大、沟通协调和执行力弱等一些具体问题和困难。建议切实为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做大次中心城区(县城),提高其聚集力;因地制宜,重点培养和扶持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典型;强化小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