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2篇
教育   138篇
科学研究   27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8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学习努力,积极进取,坚持全勤;二、热爱集体,有较强的集体意识;三、热爱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有健康的体魄;四、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遵守社会公德;五、不抽烟,不喝酒;六、爱清洁,讲卫生。在以上几个方面的条件中,日本人比较重视和强调坚持全勤、有集体意识和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目前日本的中小学生基本上都能做到懂礼貌,守纪律,不抽烟,不喝酒和爱清洁、讲卫生。日本人眼中的优秀中小学生是什么样?@成于思!北京赴日本留学生  相似文献   
2.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健康码广泛应用并成为防疫重要手段。以深度访谈和扎根理论分析法探索健康码使用的认知模式发现,以知晓、理解为主的初级认知活动经由实践转化为以评价、反思为主的高级认知活动,二者对用码实践产生重要影响。认知缺陷导致健康码最核心的追踪功能被悬置,其提高流调效率的潜力尚未被充分开掘;技术行动者与人工输入、核查的具身行动构成“最后一英里”悖论,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将大幅提高健康码准确性;第三人效果的重现隐喻着社会对老年群体使用的普遍担忧。消除防疫倦怠,填补防疫漏洞,追求全社会准确、严格用码是进一步保障生命安全、精确定位隔离群体的路径。以数字追踪系统为代表的智能媒介行动者在数字治理中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3.
研究生挂职锻炼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挂职锻炼是研究生社会实践的一种创新模式,它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加强产学研政合作.文章在总结浙江大学研究生挂职锻炼十年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一实践模式作了较为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5.
6.
7.
于思萌 《小学生》2008,(4):25-25
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生物链,相互制约,相互平衡。可是我家也有"生物链"呢!不信你看一下吧!我就是萌萌,也就是家里的一把手。我的妈妈就是家里的二把手了。至于我的爸爸,不用说大家也知道他就是  相似文献   
8.
目前,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普遍较差,与高职人才培养要求格格不入。因此,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要关注这些问题,努力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9.
神学诗学对文学的考察一直颇受学界的关注。从神学诗学中的时间概念入手,首先通过“经验性”这一特质来说明作者存在的局限性,然后引入“记忆”的概念着重探讨作者的经验性,最后通过对文学作品《追忆似水年华》中的经验性层面的呈现来更好地论证作者的经验性。对作者之为“经验性的人”的论证,有利于更好地去把握文本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10.
随着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普及,量化自我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从人们对自身数据进行选择性记录、解读与互动的自我再生产过程这一“质化自我”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可穿戴设备用户技术实践经验的深度访谈,发掘健康自我追踪过程中用户对数据的收集、解读和行动转化过程及其社会意涵。结果发现,尽管允许部分量化自我技术和实践的介入,可穿戴设备用户的数据信任和自我标准依然需要建立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并借助技术驯化的方式来完成“合格自我”的想象。人作为“万物尺度”的实用主义技术观在可穿戴系统用户自我追踪的中国实践中始终未曾褪却。但从数据化过程而非数据本身来看,用户在“量化自我”与“质化自我”之间的居间状态中看似拥有对数据的解释权,实际上数据化过程而非数据本身已经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服膺了新自由主义的“合格自由”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