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课程史学研究在课程理论与实践中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美国教育学家波克维茨的社会认识论将历史化和问题化引入课程史研究,开辟出课程史学研究的新理路。社会认识论强调知识内嵌社会性并与权力融合共生,它是一种研究方法论,关注理性系统。社会认识论将学校教育知识视为一种与权力有关的社会实践,从社会学的角度反思当前课程理论和实践中各种话语的历史形成过程,并剖析背后的权力运作。以社会认识论为基础,课程史学研究新理路涵盖了五个逻辑转向:从主权权力观转向生产性权力观的核心理念、从主体中心化转向主体去中心化的关键焦点、从地理空间转向文化场域的限定视角、从线性进步转向间断变革的历史时间观、从编年史转向当下历史的研究范式。新理路揭示了历史的织造特性,填补了传统批判教育研究的不足,审思了课程改革研究,界定了课程史研究者的新角色。  相似文献   
2.
3.
虹影小说的研究大体上形成了以作者和文本(作品)为中心内外二元融合的研究体系,但是该体系下的具体研究则表现出零散性、片面性的特点。外层以作者为中心的研究,把"虹影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视为研究焦点;内层以文本为中心的研究模式,则着重围绕虹影小说的"主题意蕴、风格特色、叙述技巧"三方面展开研究。虹影小说研究虽然从多角度、多方面展开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研究总体尚缺乏深度性和系统性,还存在较多争议点和薄弱点。  相似文献   
4.
受西方近代“主智主义”的影响,教育的总过程被界定在使受教育者从“无知”到“有知”,忽略了知识形成于“无知—有知(得知)—无知(真知)”的动态循环中。基于“有知与无知”的视角,整全性教学强调有知与无知互融共生,以双循环学习同时观照有知和无知,在“从无知求知”与“从知求无知”的循环转化中,彰显出知识的动态属性以及主动学习的积极意涵。整全性教学的生成逻辑以无知为驱动力,历经有知与无知相生过程,最终复归无知,使教学臻至有知与无知并生为一,浑然一体境界。整全性教学的目标是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内容是深度挖掘“无知”要素,过程是逐层提升学生转化能力,评价是全息观照个人化知识生成过程。整全性教学旨在阐明无知在教学上的积极意义,还原教学过程的整全本质,培养学生驾驭瞬变不定、复杂暧昧世界的能力与素养。  相似文献   
5.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