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1.
本文利用汤森路透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对2004-2014年地球科学领域的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通过对国家和地区、研究机构、期刊、科学家、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顶级论文、研究前沿、基线等各项指标统计分析,为我国地球科学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从首例新闻侵权抗诉案看新闻的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1998年是新闻官司迭起的一年,岁末在深圳发生的这起新闻侵权抗诉案件更使新闻官司热达到了高潮。1994年1月3O日《工人日报》二版刊登了一篇《深圳百万劳务工的呼唤》,反映深圳百万劳务工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文中用了SOO余字的篇幅反映了深圳市汽车贸易总公司经理兼党委书记刘兴中专横跋扈、腐化堕落、挪用公款买私房并对反映意见的职工何玲进行打击报复等问题。2月7日,刘兴中及其所在单位深圳市汽车贸易总公司向深圳市福田区法院递交了起诉状.认为该文歪曲事实构成了名誉侵权,要求工人日报社及二作者向两原告赔礼道歉,恢复名…  相似文献   
3.
论"隐性采访"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下,“隐性采访”成为新闻记者挖掘深度新闻的常用手法。对于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说,采用此类方法是无可厚非的,它能使记者获取正面采访得不到的信息和材料,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然而,在法制日益健全,权利界限越来越明确的今天,“隐性采访”稍有不慎就会带来职业道德上的问题,也可能会引起法律上的纠纷。如何把握隐性采访的道德与法律界限,是新闻记者时刻要注意的问题。 一、“隐性采访”的含义及法律思考 “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活动中不通报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工作目的,借助采访工具(照像机、录像机、录音机等)…  相似文献   
4.
文章简述参考咨询服务的历史沿革,分析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特点,阐述复合型参考咨询服务的必要性,并对复合型参考咨询服务在高校图书馆的开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刘月雷 《情报工程》2016,2(1):015-023
为直观了解国内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论文基于ESI数据库,从ESI Top1%学科、ESI高被引论文、ESI热点论文、ESI论文数量增长趋势、ESI论文被引用数增长趋势以及单引数增长趋势等方面,对地球科学领域世界排名前五的大学与国内排名前五的大学以及亚洲排名第一的东京大学共计11所国内外一流大学进行科研绩效分析.结果表明,国内一流大学与国外一流大学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但从地球科学ESI论文数和被引用数的增长趋势来看,国内一流大学的进步比较明显.国内大学要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研究合作与交流,引导科研人员瞄准学科前沿与研究热点,注重学科结构的优化调整,促使更多学科早日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