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科学研究   8篇
综合类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RS与GIS的支持下,综合集成SPOT5、大比例尺地形图及城市规划图等空间数据对长春市1900、1930、1954、1976、1990及2004年城市用地进行分类,引入信息熵、分形指数及空间插值模型研究长春百年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中的信息熵与分形特征,进一步研究其演变过程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长春市百年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逐渐升高(除1990年),各类城市用地复杂程度逐渐提高,向着均衡化的方向发展。城市土地利用信息熵空间变异函数符合指数模型,块金方差(Nugget)与基台值(Sill)的比例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表明信息熵空间自相关减弱,城市土地利用均质性空间差异变大。长春百年城市土地利用分形特征表明商业用地在城市中心集聚,而工业用地向城市边缘分散,1954年后城市土地利用表现出很强的分形性,表明城市发展过程的自组织特征。社会制度、城市交通、城市地价及城市规划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演变过程中信息熵与分形变化的主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基于MSS和TM影像借助人机交互解译方法结合1∶10万地形图获得1978年、1987年、2001年三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矢量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类型退化指数、质心模型分析资源型城镇特有的土地退化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利用欧几里德最短路径函数分析工矿用地与土地退化之间的空间关系。研究表明,研究区的土地退化类型主要为草地退化、次生盐碱化、沼泽湿地萎缩。在不同研究时期其土地退化的速度和强度差异显著,1978年~1987年土地类型退化综合指数约为3.18,而1987年~2001年土地类型退化指数约为27.96。1978年~1987年土地退化类型的质心主要向西北方向偏移,1987年~2001年土地退化类型的质心波动较大,不同类型具有自身特点,但整体土地退化严重。根据GRID的欧几里德最短路径函数的分析,辨析出资源型城镇沼泽萎缩、次生盐碱化与工矿用地呈指数衰减的规律,草地的退化也与工矿用地具有一定函数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匡文慧 《资源科学》2011,33(8):1621-1629
地理结论的可靠性一直以来是地理学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本研究建立了基于高分辨率遥感信息获取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和参考文献集成与再分析方法。以陕西省为例,通过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动态数据分析结果与研究区40篇参考文献分析结果进行相互验证,提炼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以及驱动机制的知识规律。结论表明,基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的分析结果与参考文献集成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1990年-2005年陕西省耕地总面积减少,耕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林地和草地面积逐渐增加;建设用地快速增长。人口、经济、政策与城市化是该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主要驱动因子。2000年以来实施"生态退耕"工程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影响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4.
三江平原宝清县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充分考虑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行为特征,对土地利用变化图谱进行分析。以三江平原宝清县为例,通过1954年 、1976年 、1986年和2000年四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叠加分析和编码技术生成三个时段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对研究区三个时段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扩张、新生、收缩、消亡和复生的图谱过程及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个时段耕地和城乡用地面积增加,草地和沼泽湿地面积减少,林地和水域除1954~1976年呈增加外,其他时段呈现减少的趋势。而且1954~1976年耕地以新生为主,新生速率为每年8.77%;1976~2000年耕地以扩张为主。湿地和草地以退缩为主。人类大规模的开垦活动导致沼泽湿地与草地退缩与消失,从而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恶化与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时土地利用生态界面也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受气候、国家生态保护政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内蒙古自治区耕地转出还林还草与因农民外出务工弃耕并存。论文由遥感数据获取1991-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耕地减少时空分布格局,并分析了耕地减少区域的降水和耕地生产力的分布规律,为便于描述用"耕地转出"表示耕地减少,与传统耕地转出为林地概念不同。研究结果表明:11991-2000年,4.91%的耕地转出,其中82.15%、7.34%、7.64%、1.63%和1.22%的耕地转变为草地、林地、未利用地、水域和建筑用地;而2001-2010年耕地面积减少了3.40%,其中62.62%、19.10%、5.40%、3.46%和9.41%的耕地转变为草地、林地、未利用地、水域和建筑用地;21991-2000年和2001-2010年两个时段耕地转出均主要集中在内蒙古自治区北部和中西部,而鄂尔多斯市和包头市在两时段耕地转出面积占耕地总面积比例均较大;3分析耕地转出区降雨量和农田生产力分布特点的结果表明,1991-2000年间在0~250mm降雨量较低区间耕地转出几率较高,在各NPP区间分布较均匀且多集中在低NPP值区域,2001-2010年间在各个降雨量区间耕地转出几率较均匀且偏小,集中分布在(50~150)g C/(m2·a)NPP区间。散点图分析表明1991-2000年耕地转出点多集中在(700~1 200)g C/(m2·a)NPP中高值区域,270~350mm降雨量中值区域,2001-2010年耕地转出点多集中在(10~70)g C/(m2·a)和(400~700)g C/(m2·a)中低值NPP区域,200~340mm降雨量中值区域,总起来说低降雨量和低NPP值区域容易发生耕地转出,但在一些降雨量和NPP值并不低区域,耕地转出情况依旧存在,耕地转出作为一种复杂现象受多因素驱动。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充分考虑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行为特征,对土地利用变化图谱进行分析。以三江平原宝清县为例,通过1954年 、1976年 、1986年和2000年四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叠加分析和编码技术生成三个时段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对研究区三个时段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扩张、新生、收缩、消亡和复生的图谱过程及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个时段耕地和城乡用地面积增加,草地和沼泽湿地面积减少,林地和水域除1954~1976年呈增加外,其他时段呈现减少的趋势。而且1954~1976年耕地以新生为主,新生速率为每年8.77%;1976~2000年耕地以扩张为主。湿地和草地以退缩为主。人类大规模的开垦活动导致沼泽湿地与草地退缩与消失,从而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恶化与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时土地利用生态界面也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7.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雄安新区正值推进城市"多规合一"的最佳时机,亦是推进国家"多规合一"的理想试点之地。在雄安新区推进"多规合一"的基本策略为:确保雄安新区"一张蓝图"绘制到底,推动雄安新区"两类用地"(地上用地、地下用地)上下协同,做到雄安新区"三生空间"(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无缝对接,实现雄安新区"四种指标"(坐标、定标、目标和限标)精准统一,强化雄安新区"五条红线"(耕地红线、生态红线、水红线、资源环境承载上线和城市空间增长边界线)刚性约束,推动雄安新区"六大统一"(一个总控、一个规划、一张图纸、一个标准、一个法规和一个平台)全面落实。为了推进雄安新区"多规合一"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尽快将雄安新区纳入国家"多规合一"试点,建成国家"多规合一"试点区和典范区;最大限度地协调好雄安新区总体规划与京津保城市总体规划的精准对接关系;适时启动雄安新区"多规合一"智能化生成与决策支持系统平台建设;积极承接首都科技创新资源有序转移,将雄安新区建成京津冀区域创新的新高地;优先做好白洋淀生态绿心规划,将雄安新区建成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的绿色生态新区;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紧凑型的雄安新区,避免出现新一轮城市病和"新区病";推动保定当好雄安新区建设的"服务员"和"净化器",高度对接建设"新保定";突出雄安新区规划与建设的国际一流和中华特色,成为承载国家千年大计、实现国家大事的典范区。  相似文献   
8.
张新乐  张树文  李颖  谢云峰  匡文慧 《资源科学》2008,30(10):1564-1570
基于遥感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反演长春市的地表温度,分析长春市城市热场分布的空间格局,定量描述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例地表温度特征,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组合格局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结论如下:①长春市存在明显的热岛效应,在城市热岛内部,地表温度差异也很显著;②不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上的地表温度具有明显差异,各土地利用类型地表温度平均值排序为:工业用地>道路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公共建筑>其他用地>公共设施>绿地>水域;③土地利用类型空间格局影响城市热环境,随着500m×500m格网内所占面积比例的升高,不同用地类型的平均地表温度呈现出显著差异;④植被和水域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含有绿地或水域的格网,随着二者面积比的增加,地表温度逐渐降低,温度降低的过程可以用线性方程模拟。  相似文献   
9.
近30年哈尔滨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张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集成MSS、TM、ETM、CBERS-2遥感数据及地形图提取哈尔滨市1976年、1989年、2001年、2005年共4期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张信息,利用空间重心转移模型、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模型与城市年增长速率模型分析哈尔滨市近30年城市土地利用扩张的空间变化特征,进一步研究其扩张驱动力。结果表明:2005年城市土地面积是1976年的2.65倍;1989年~2001年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加速发展及开发区的大规模建设导致扩张速度最快;2001年~2005年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政策带动下,工业发展与固定资产投入的增加促进了城市化进程;1976年~1989年以重工业为主,对城市进行扩建和旧城区改造,且因经济发展较慢,城市扩张速度偏低;1976年~2001年因原始城区位置和松花江的阻隔主要发展江南地区,2001年~2005年受高新技术开发区、旅游业等的影响城市重心向江北方向移动;城市年增长速率在空间上的分布与城市重心转移方向基本吻合。城市扩张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带动有密切的关系,此外人口的增加、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发展也是重要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在RS与GIS的支持下,综合集成SPOT5、大比例尺地形图及城市规划图等空间数据对长春市1900、1930、1954、1976、1990及2004年城市用地进行分类,引入信息熵、分形指数及空间插值模型研究长春百年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中的信息熵与分形特征,进一步研究其演变过程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长春市百年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逐渐升高(除1990年),各类城市用地复杂程度逐渐提高,向着均衡化的方向发展。城市土地利用信息熵空间变异函数符合指数模型,块金方差(Nugget)与基台值(Sill)的比例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表明信息熵空间自相关减弱,城市土地利用均质性空间差异变大。长春百年城市土地利用分形特征表明商业用地在城市中心集聚,而工业用地向城市边缘分散,1954年后城市土地利用表现出很强的分形性,表明城市发展过程的自组织特征。社会制度、城市交通、城市地价及城市规划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演变过程中信息熵与分形变化的主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