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科学研究   3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19世纪晚期中国的西方技术掮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四个具体的例子,该文力图探讨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哪些人在19世纪下半叶充当头上中国引进西方技术的掮客(中间人)这一角色,二是他们的成功是由哪些因素促进在?文中的考察的几个例子表明,在当时,对技术问题的精通并非在这一行当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对于掮客们来说,最不可缺少的个人条件是外交技巧和平衡各种不同利益的能力,这些例子还表明,在开始时并不存在纯粹的掮客,那些从事这项活动人几乎不可避免地要同时扮演这  相似文献   
2.
第三部门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宜宜 《学会》2004,(12):8-12
简而言之,第三部门就是那些非政府且非营利的机构的总称。由于这些机构既不属于公共部门(政府),也不属于私营部门(市场),因而被称为第三部门。除第三部门外,目前还有其它一些相关概念也常被用来形容这类机构,比如慈善部门,独立部门,志愿部门,免税部门,社团部门,中间部门,集体行动部门,市民社会组织,非营利部门,及非政府组织等等。  相似文献   
3.
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在自1913年成立后的近三十年里,投入了大量资金资助中国的医学与科学教育及研究,其活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洛氏基金会在中国的活动可分为两个阶段:1935年之前它主要致力于建设著名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及资助作为现代医学之基础的各门自然科学的教育。自1935年起它参与了中国的乡村改造实验,并转而关注社会科学和农业科学。尽管数十年中洛氏基金会对中国的政策几经变迁,但无论具体工作如何变化,它们背后的一个雄心勃勃的大目标却贯彻始终,即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按照美国的理想来改造中国文化,而基金会采取的具体方法则反映了当时美国人对科学与广义的文化之间的关系,科学解决社会问题的潜力,如何才能最有效地促进科学的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因此,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资助科学活动的历史对中国科学史、美国科学史、中美文化关系史等领域的研究都可以提供有价值的材料。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