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科学研究   8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极低频电磁场生物效应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极低频电磁场生物效应及其机理研究已经成为当今生物电磁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和人体宏观水平对极低频电磁场生物学效应,以及近年来有关极低频电磁场生物效应的作用机理的研究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
膜泡运输     
刘莹  张红锋 《生物学教学》2006,31(11):40-40
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有两个场所,一是细胞质中的游离核糖体,二是粗面内质网。在游离的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多为细胞自身所利用,如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进入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等;而在粗面内质网上合成的蛋白质首先进入内质网腔,随后经高尔基体运到溶酶体、细胞膜或分泌到细胞外。由于在转运过程中,物质包裹在脂双层膜围绕的囊泡中,故这种特殊的运输方式被称为膜泡运输。  相似文献   
3.
由O’Farrel等1975年建立的双向电泳技术是目前唯一能将数千种蛋白质同时分离与展示的分离技术。双向电泳的原理是,第一向进行等电聚焦(isoelectric focusing,IEF),蛋白质沿pH梯度分离至各自的等电点;随后,再沿垂直的方向进行SDS—PAGE电泳,按分子量大小进行分离。样品经过电荷和质量两次分  相似文献   
4.
采用地膜覆盖王米栽培技术,父母苓行比为2:4,父本分两期播种,“本育9号”(7884—7(♀)×M017(♂))玉米杂交制种在西藏林芝地区取得成功,制种产量为3375kg/hm^2,同时还可生产父莓3960kg/hm^2。这不仅解决了西藏玉米制种难的问题,而且为建立玉米杂交选育科研基地及良种繁育基地打下了基础;可为生产上就近提供玉米杂交种,对提高西藏王米生产水平.提高全自治区粮食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陈培永教授的《党性是什么》一书由南方出版传媒下属的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从学术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考察了党性的基本要义.全书从党性的主体性、党性的四对关系和党性的实然性三重维度对党性概念进行了全方位的探析,内容深入浅出,形式图文并茂.它既是一部优秀的宣传读物,也是一部高价值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6.
"基于学生发展的实验评价"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挖掘实验指导及阅读材料内容,经过3个层次的评价,逐步发展学生的纵向、横向逻辑智能及综合运用能力,为可持续性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与此同时,评价按适当比例发展学生的观察、语言表达、操作模仿、人际交往等实验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全方位依托。评价注重过程,其积极、扎实、创新的态度,影响学生的人格,又促进其专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西藏野生荨麻的药理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野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为进一步开发西藏野生荨麻资源,本文对西藏野生荨麻的药理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是:荨麻95%乙醇提取物和荨麻水提取物具有一定抗流感病毒的作用;荨麻水提取物在1g提取物/kg体重的剂量下,具有降低正常小鼠空腹和餐后血糖的作用,经常食用西藏野生荨麻,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  相似文献   
8.
西藏野生蕨菜的营养价值及其开发利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野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为进一步开发西藏野生蕨菜资源,对西藏野生蕨菜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含有人体所必须的各种氨基酸,且氨基酸总量为26.26g/100g,特别是富含人体和动物不能合成而又不可缺少的赖氨酸和色氨酸,灰分含量较高,并开发加工出系列产品,为西藏合理开发利用野生蕨菜资源和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野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为了保护西藏脆弱的生态环境,减少人工大面积采挖林下野菜,但又不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充分、合理地利用西藏林下野菜资源,并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我们进行了西藏林下野生蕨菜人工驯化栽培研究,筛选出经济效益较高的栽培技术要点,以备野生资源匮乏或大量开发影响生态环境时使用.  相似文献   
10.
20 0 1年 11月 2 5日 ,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先进细胞技术公司 (ACT)向全世界宣布 ,他们已经成功地克隆出了人类早期胚胎。这一人类胚胎克隆技术上的突破引来各方关注。虽然ACT公司表示 ,他们的研究目的不是为了克隆人 ,而是为了获得治疗性的人类胚胎干细胞 ;并声称一旦治疗性克隆研究获得成功 ,就可以利用克隆胚胎所得到的全能型胚胎干细胞诱导培养成各种目标器官的细胞 ,甚至组织和器官的整体 ,来修复或更换人类各种受损组织、器官 ,造福于人类 ,但科学界和各国政府都对克隆人类胚胎所引发的伦理及科学上的问题作了迅速的反应。许多国家政府在表示有限度、有控制地允许人类胚胎干细胞的治疗性克隆研究的同时 ,对克隆人或人类的生殖性克隆实行或正在实行立法禁止。为了使读者从生物学知识方面对人类胚胎干细胞及治疗性克隆研究及时获得比较全面的了解 ,本刊走访了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学教研室的张红锋、叶希韵两位老师 ,请她们就有关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