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文化原创力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重构来说具有生死存亡的意义。一个原创力匮乏的国家和民族,其执政党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能力会受到严重的削弱和制约。具体分析中国文化原创力匮乏的症结所在,采取措施提升中国文化原创力,既是中国共产党重获文化原创力的前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和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2.
3.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种感受性评价视角。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方法构成提升其亲和力的四重维度。以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和期待为出发点,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各要素亲和力的协同配合为基础,在教育主体维度增强情感认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感受的共情度;在教育内容维度注重价值引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大众度;在教育环境维度发挥环体合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合宜度;在教育方法维度优化教育载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适洽度,从而更好地展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务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要求设计并制造一种以重力势能为动力源的"双8"字型无碳小车,利用重力势能转换为动能驱动行走和转向。以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的"双8"字型无碳小车设计为例,根据实际操作和调试过程中所发现的设计方案的不足之处进行了相应的优化改进,为无碳小车的设计及调试提供指导意义和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5.
6.
数字化技术的日臻成熟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描绘出崭新的实践图景,注入鲜活的创新动力。从价值维度看,数字化技术能满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活动需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崭新样态,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虚拟体验场景。但在现实维度,教育主体“技能恐慌”、教育内容“庞杂碎片”、教育方法“喧宾夺主”等多方面挑战,日益成为数字化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式微性”力量。因此,在实践维度提升教育主体的数字化素养、优化教育内容的数字化呈现、重视教育方法的数字化转型,是提升“数字思政”育人效果、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格局的有效手段。从理论上把握好数字化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进路,有助于在教学中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增强其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更好地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育人水平。  相似文献   
7.
徐稳 《大观周刊》2012,(33):94-94
我圆的房地产“新政”政策从2008年开始拉开了序幕,坚持住房市场化的方向.把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落实在民生与住房的消费性上,加大中低位价住宅的建设等。此次“新政”的理论基础是住房政策的公共性,房地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新政"的最主要效应是使房价回归理性,以消费市场为主导。  相似文献   
8.
胡适是中国现代影响最大的教育家之一,也是"五四"时期以"科学"、"民主"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他提倡民主与科学,在当时的中国具有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他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主张确立科学的人生观,注重理性化的自由人格,强调科学研究要以大学为中心,并提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科学研究方法。从科学发展角度对胡适的科学教育思想进行分析,对当前的科学和科学教育发展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数字化为核心的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它对人类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所以,当今社会中流行着一句话:“数字化生存”,也就是说,数字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化是一种数字表达和数字编码的趋势。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高科技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奏响了跨世纪宏伟乐章的主旋律,尤其是‘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两大技术成为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两个重要杠杆,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乃至生活方式。”①毫无疑问,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相似文献   
10.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就有关于和谐文化的记载,从"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识,到"协和万邦"的国家观念,都表达了对社会和谐的主张。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和"是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和谐"是中国文化的价值目标和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