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峨边彝族自治县彝族与汉族农村家庭留守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并对比族和汉族农村家庭的留守现状。方法:选择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的7个乡镇,深入农村彝汉杂居区的278户彝族家庭和174户汉族家庭进行入户调查,统计分析家庭成员及其中的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家庭成员)、留守儿童(〈14岁,其父母一方或双方为农民工)和留守老人(〉60岁,有至少1名子女为农民工)人数。结果与结论:彝族农民工家庭的户均人数为5.17±1.46(SD),与汉族农民工家庭的4.87±1.49无显著性差异(秩和检验,P〉0.05)。彝族家庭中农民工家庭占34.2%,显著少于汉族的47.1%(x2检验,P〈0.05)。彝族农民工家庭的户均外出农民工人数为1.19±0.51,显著少于汉族的1.48±0.63。彝族农民工中男性占85.8%,与汉族的82.6%无显著性差异。彝族家庭中有儿童的家庭占77.7%,显著高于汉族的54.6%。有儿童的彝族家庭中留守儿童家庭占28.7%,显著少于汉族的43.2%。彝族家庭中有老人的家庭占26.6%,显著少于汉族的48.3%。有老人的彝族家庭中留守老人家庭占27.0%,与汉族的40.5%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以意为主"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三个特点,即"意"的"主导性"特征、"意"的"抒情性"特征和"意"的"说理性"特征。船山所推崇的"以意为主"说,继承的主要是"意"的"主导性"与"抒情性"特征,同时,他对诗中的"说理性"元素也给予了合理改造,在坚持简约性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了一种崭新的诗歌之"意"。  相似文献   
3.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虽是自由写作,但要按照第五单元“善于写‘虚’”的要求作文,并且与第六单元的作文合在一起,办一期小报。关于如何写“虚”和办小报,我们已分别在第四期和第五期里做了详细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述,只是通过“同窗习作”对如何写“虚”做进一步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盛唐诗人王昌龄的诗歌理论著作《诗格》,在继承前人以"风骨"为核心的古体诗审美原则的同时又有所发展,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境"为中心的若干近体诗诗学观念。在从古体诗向近体诗转变的过程当中,确立了新的美学原则——追求诗境,并且他还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践行着他的诗歌理论,标志着近体诗的成熟。  相似文献   
5.
"拟议"说指"拟议以成其变化",出自《周易·系辞》,明代中后期的诗文辨体理论多借用这句话来说明文体创造过程当中的体用规律。每一种文类文体都有各自的体制规范,是为"体",明代文学中"体制为先"的文学观念在强调这种体制规范的重要性;而作家在这种体制规范的制约下所创作的具体文体则是"用"。所谓"拟议以成其变化"既强调了"体"的规范性和制约性,又强调了"用"的能动性和变化会通性。这种体用兼顾的诗文辨体理论,超越了七子派与公安派的模拟与创新之争,显得更为圆融和辩证。  相似文献   
6.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是王国维运用“二重证据法”取地下之宝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研究古史的经典论著,运用新材料和新方法,由考证文字到阐释制度文化,将传统考据与逻辑论证相结合,多闻而阙疑,在治学方法上给予后学众多启示。  相似文献   
7.
“混合式研究性教学”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研究性教学”的合称。在信息技术大爆发的互联网时代,“混合式研究性教学”是教育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重要举措,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研究能力、开拓学术视野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混合式研究性教学模式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上的具体实施方案是:课前以线上平台“预习导学”环节实现基础知识学习的自主化和对关键问题的初步思考,线下课堂分别用“以教师为主体”的“重点难点讲解”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汇报”实现核心知识的内化和深化,课后以线上平台“单元测试”和“单元讨论”环节实现知识的拓展与融合,最后借助动态、多元、自由、开放的考核方式检验教学成果。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多方位、全过程互动和多主体、渐进式研究一方面激发了学生投入学习和研究的热情,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多种研究能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元好问的诗学观与文章观迥然不同。对于文章,他追求一种"中和"气质,强调敦厚之义与含蓄之美;对于诗歌,他则追求豪爽奔放的气质,强调真情流露与慷慨悲歌。元好问的诗歌创作明显优于文章创作。在《秋望赋》一文中,元好问摒弃了温婉中和的文章观,十分精巧地将他特有的诗歌观念融入其中,极大地提升了这篇赋的艺术境界,使其成为金赋中成就最高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9.
李贺诗歌的瑰诡奇艳,其实是暗色与亮色互相作用的结果。由于李贺心理偏于哀愁抑郁,其诗歌的底色也呈现为暗色调,并对诗中的亮色词有统摄和渗透浸染作用,而这些亮色词在某种程度上也要挣脱暗底色的束缚,在"虚色"、"白色"、"光"的运用上实现了一定的突破。暗色与亮色,在斗争与融合中,最终形成了贺诗的"幽深诡谲"风格。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