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科学研究   15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林子宗火山岩命名地-林周盆地内典中组最底部的英安质火山角砾岩和年波组下段的流纹质熔结凝灰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前者形成于62.5±1.1 Ma,而后者形成于56.4±1.2 Ma,表明林子宗火山活动的起始时间略晚于K/T界限年龄.岩浆锆石的εHf(T)值分别为+9.0~+0.5和+11.0~+4.8,显示亏损地幔的特征,与同时期冈底斯岩体的岩浆锆石相似,应为同源产物,源自于地幔楔的部分熔融.此外,典中组样品含有石炭纪年龄的捕获锆石,它们的εHf(T)值介于-0.6~-3.2之间,具有中元古代的Hf同位素模式年龄,与附近念青唐古拉岩带花冈岩的捕获锆石相若,暗示拉萨陆块老地壳的混染在岩浆演化中亦扮演了角色.结合区域地质,我们认为在藏南拉萨陆块上的林子宗火山岩是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之前到碰撞初期新特提斯海洋板块向北俯冲、拆离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矿洞沟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由粗粒正长岩、细粒正长岩和闪长岩组成,其中细粒正长岩和闪长岩具有明显的岩浆混合特征,它们侵入到粗粒正长岩中.锆石的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表明,粗粒正长岩形成于1879±17 Ma,而细粒正长岩和闪长岩分别侵位于1874±18 Ma和1870±18 Ma,三者在误差内基本相同,因此,矿洞沟岩体的侵位时代为古元古代.矿洞沟正长岩和闪长岩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相对均一的全岩Nd同位素.但粗粒正长岩、中粒正长岩和闪长岩中锆石Hf同位素组成却不均一,分别为εHf(t)=-2.5~+3.0,-1.5~+3.4和-3.5~+2.7,明显高于辽东地区太古代片麻岩演化到古元古代时的Hf同位素组成,表明它们来源于太古代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并有大量地幔物质的加入.野外地质观察、主量元素组成及岩石中锆石具有相同U-Pb年龄却具有不同的Hf同位素等特征表明,矿洞沟正长岩和闪长岩是壳源岩浆和幔源岩浆混合作用的结果.矿洞沟正长岩体的侵位标志着辽东地区在古元古代时期处于南北地块碰撞后的伸展环境,与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全球古元古代末期Columbia超大陆的形成和裂解有关.  相似文献   
3.
花岗岩成因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岗岩是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对当前花岗岩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内容包括:(1)花岗岩的成因分类,(2)花岗岩浆起源的温度与压力条件,(3)结晶分异作用与花岗岩成分变化,(4)花岗岩成因与壳幔演化,(5)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等.通过分析认为,高分异花岗岩成因类型的确定是比较困难的,在有些情况甚至不可能准确分类.花岗岩的锆饱和温度和锆石钛温度计可对花岗岩浆形成的温度提供重要信息,但花岗岩浆起源的压力条件确定相对困难.花岗岩主要形成于俯冲带或碰撞造山带后造山的拉张构造背景中,在这两种情况下,挥发份和热的加入可使地壳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花岗岩.本文还对我国近年来花岗岩研究的进展情况做了概要性叙述,并就我国东部中生代花岗岩研究的近期突破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对大别山南部超高压变质带双河和黄镇地区的榴辉岩、片麻岩和硬玉石英岩中变质锆石进行了原位LA-MC-ICPMS的Lu-Hf同位素分析.双河和黄镇的榴辉岩及双河的硬玉石英岩有低176Lu/177Hf和低176Hf/177Hf组成,两地的片麻岩有高176Hf/177Hf比和高且分散的176Lu/177Hf组成.锆石Hf同位素分布主要受变质原岩的形成时代控制,增生锆石基本上继承了原岩锆石的Hf同位素特征,既有增生锆石相对有低176Lu/177Hf和高176Hf/177Hf、继承重结晶锆石相对有高176Lu/177Hf和低176Hf/177Hf的特征,也有二者相互重叠没有区别的,它主要受原岩性质和变质过程中锆石遭受的溶蚀程度控制.增生锆石的低Lu/Hf是锆石在变质过程中Lu含量下降和Hf含量增高造成的,增生锆石的高176Hf/177Hf继承自岩石中其它高Lu/Hf比矿物的长期演化.继承锆石的初始Hf同位素组成εHf值和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DM示踪表明,各超高压变质原岩的时代和成因是复杂的:双河榴辉岩原岩物质源自25亿年的亏损地幔和至少27亿年以上的古老晚太古地壳混合.双河片麻岩原岩年龄相同,但有不同的壳幔混合物源.黄镇榴辉岩原岩主要源于亏损幔源岩浆形成的初生地壳的重循环,很少的地壳混染.黄镇片麻岩和榴辉岩的物源区年龄相同.两地片麻岩原岩物源主要来自弱亏损地幔,存在古老地壳物质和地幔物质的混合.大别地区超高压变质岩锆石的Lu-Hf同位素特征主要反映了7~8亿年和18~19亿年时扬子克拉通北缘地区的岩浆活动特点和大地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5.
山西吕梁地区古元古界小两岭组火山岩角度不整合于华北克拉通结晶基底之上,主要由玄武-安山岩、英安-流纹岩组成,SiO2含量57%~63%的火山岩很少.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K等)和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等).主、微量元素及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玄武-安山岩与英安-流纹岩为同源岩浆产物,成分间隙的产生由分离结晶作用导致;岛弧型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产生的原因主要不是由于地壳的混染,而是继承于受俯冲组分改造的岩石圈富集地幔.对小两岭组顶部流纹岩中的锆石进行激光探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年龄测试,表明火山岩形成于1779±20Ma(^207Ph/^206Pb).通过对小两岭组火山岩与熊耳群火山岩的地层层位、岩相学、地球化学和Nd同位素特征的对比,以及年代学方面的证据,表明小两岭组火山岩与熊耳群火山岩相当,是同期岩浆活动在不同空间的产物,都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可能与地幔柱有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择大兴安岭南段林西地区的5个典型花岗岩体,在岩相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和Nd-Sr同位素组成研究的基础上,对5个岩体的继承锆石/前锆石和岩浆锆石进行了系统的SHRIMP U-Pb年龄测定和LA-MC-ICPMS Hf同位素组成测定,试图阐明林西花岗岩源岩的组成和性质.锆石SHRIMP U-Pb定年表明:大部分林西花岗岩侵位于早白垩世(135~125 Ma),它们的源岩的年龄为~146 Ma.一部分花岗岩类是在早三叠世(241 Ma)和晚侏罗世末(146 Ma)侵位的,它们的源岩的年龄分别是263 Ma和165 Ma.测定了100个锆石206Pb/238U年龄,都年轻于300 Ma,反映在下地壳源区不存在前寒武纪岩石.做了175个锆石Hf同位素组成测定,均给出高正值εHf(t),说明源岩具有初生地壳的性质.在相同的εNd(t)值下,林西花岗岩的锆石εHf(t)值显著高于地球阵列和夏威夷洋岛玄武岩,这种εHf~εNd脱耦性指示源岩中含有远洋沉积物即古生代俯冲增生杂岩的组分.206pb/238U年龄t=263~165Ma的锆石的εHf(t)值构成近乎平行于亏损地幔Hf同位素演化线的趋势列,说明源岩基本为俯冲洋壳镁铁-超镁铁岩.t=146~125 Ma的锆石的εHf(t)值大幅度降低;同时,从晚侏罗世末到早白垩世,发生了强烈的花岗质岩浆活动.地幔上隆和岩浆底侵以及俯冲洋壳的折返,是造成下地壳源岩组成急剧变化和热梯度上升的原因.以底侵镁铁质岩石为主、以古生代俯冲增生杂岩为次的源岩的熔融,产生了马鞍子、夜来改和龙头山2花岗岩(岩套2).林西镇南西的小城子岩体的源岩则以古生代俯冲增生杂岩为主,并含一定量的底侵镁铁质岩石.5个岩体的岩浆锆石的176Hf/177Hf值系统低于继承锆石/前锆石者,t=146~125 Ma的锆石从中心到边缘176H/177Hf值呈现降低的趋势或者系统的变化.上述特征反映从源岩的初始熔融直到最终产生花岗岩浆的全过程中,下地壳的熔融区间逐渐扩张、卷入熔融的组分不断增多的过程.岩套1花岗岩类是镁质或Ⅰ型花岗岩,岩套2则表现出A型花岗岩以及从典型到不典型的铁质花岗岩的特征.岩套1和岩套2花岗岩类的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取决于源岩的性质.岩套1的源岩是相对氧化和含水的洋壳镁铁-超镁铁岩或俯冲增生杂岩;岩套2的源岩则由相对还原和贫水的底侵拉斑玄武岩以及不同分数的俯冲增生杂岩构成.  相似文献   
7.
"教育园"、"大学城"等成为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的载体,教育园的发展也已成为萍乡城市转型的重要载体,对城市和区域的布局模式、发展方向等均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育园区的规划建设对于推进萍乡教育事业发展,整合全市教育资源,增强综合竞争力,推动新区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萍乡教育园概念规划提出"一个中心、一轴、三片区"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8.
辽宁鞍山中太古代铁架山花岗岩是华北克拉通时代最古老、分布范围最大的富钾质花岗岩.具相对高钾(4.77~5.75%)低钠(3.16~3.52%)、强烈负铕负钡异常(Eu/Eu*=0.40~0.51,Ba/Ba*=0.15~0.26)的组成特征,且高tDM(Nd)(3.42~3.38Ga),低εNd(t)(-3.61~-2.51).花岗岩样品A9837和A0433岩浆锆石年龄分别为2992±10Ma和2983±10 Ma.结合前人定年结果,可把铁架山花岗岩主体形成时代限制在2.96~2.99 Ga之间.另一花岗岩样品A9825岩浆锆石年龄为2914±4 Ma,可能代表了铁架山花岗岩形成后局部深熔作用的时代.首次在铁架山花岗岩中获得残余锆石年龄,其最大达3759 Ma.2个花岗岩样品(A9837,A9825)岩浆锆石的tDM(Hf)和εHf(t)分别为3.48~3.32 Ga和-7.85~-2.29,残余锆石的tDM(Hf)和εHf(t)分别为3.89~3.47 Ga和-19.5~-6.2.这些资料为铁架山花岗岩形成于古老陆壳物质再循环提供了直接证据.存在于铁架山花岗岩中的表壳岩主要为变质沉积岩,其地球化学组成特征与铁架山花岗岩类似.3个变质沉积岩样品(A9819,A0435,A0436)的碎屑锆石年龄大都为~3.0 Ga,其中2个样品(A0435,A0436)的碎屑锆石εHf(t)和tDM(Hf)分别为-9.93~-2.29和3672~3297 Ma,与铁架山花岗岩中的岩浆锆石类似.表明这些变质沉积岩形成于铁架山花岗岩之后,而不是以前认为的那样为铁架山花岗岩中的包体.  相似文献   
9.
对山东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侵入岩中锆石的原位Hf同位素分析显示,形成于晚太古代(上交点年龄~2.5 Ga)的继承锆石具有正的εHf(t)值(+8~+1),Hf同位素模式年龄集中在2.6~2.8 Ga,与辽宁古生代金伯利岩中基性下地壳捕虏体中锆石Hf组成和Hf模式年龄十分一致,Hf模式年龄也与研究区变质岩和花岗岩的全岩Nd模式年龄相同,因此,这些继承锆石来自于晚太古代由岩浆底侵形成的基性下地壳.新生锆石出现在继承锆石周围或者以独立颗粒出现,其U-Pb年龄为177 Ma和132~126 Ma,εHf(t)值均为负值(-23~-1).山东中生代侵入岩的形成与富集岩石圈地幔,亏损地幔和地壳三个端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其中根据来源于晚太古代下地壳的侏罗纪铜石二长花岗岩限定的研究区下地壳εHf(t)平均值为-20,根据来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的早白垩纪沂南辉长岩限定的富集地幔端员的εHf(t)为-16.部分样品锆石εHf(t)变化非常大(-20~-1),示踪了岩浆作用过程中亏损地幔物质的参与程度的逐渐增强.这种变化是华北晚中生代岩石圈大规模减薄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邓格庄金矿是胶东牟平-乳山金成矿带内第二大石英脉型金矿,金主要产于黄铁矿和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细脉中。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邓格庄金矿不同蚀变带岩石和各成矿阶段金矿石中的流体包裹体主要有三种类型:H2O-CO2包裹体、CO2-H2O±CH4包裹体和H2O溶液包裹体。早期乳白色石英中主要赋存原生的H2O-CO2包裹体和次生的CO2-H2O±CH4包裹体;成矿期黄铁矿石英脉和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中的CO2-H2O±CH4包裹体主要为原生,随机分布,气液比变化较大,有时出现不同相比例的包裹体共存现象,而H2O溶液包裹体明显沿愈合裂隙分布;在成矿晚期的石英和方解石中主要发育原生H2O溶液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成矿前(第1阶段)H2O-CO2包裹体的完全均一温度(Th,TOT,至液相)为254℃至365℃,成矿期(第Ⅱ和Ⅲ阶段)CO2-H2O±CH4包裹体的完全均一温度(Th,TOT,至液相)为195~317℃,成矿后(第Ⅳ阶段)H2O溶液包裹体的均一温度(Th,TOT;至液相)为156—219℃。成矿的初始流体富CO2,主成矿期有CH4流体加入,成矿晚期则演化为低温的水溶液流体。水/岩反应及流体不混溶可能是邓格庄金矿金沉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