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8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通过文献综述,我们可以看出:对台湾消费的研究,大陆最早,台湾当地其次,最后是国外;国外和台湾本地区研究更纵深,从年龄、品类等方面细化研究,研究方法多为实证,大陆研究着眼宏观层面,研究方法多为思辨;国外研究注重台湾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相互比较,大陆研究注重台湾地区与大陆之间的两两比较,台湾注重以台湾消费为主体的研究,对比较研究关注较少.  相似文献   
2.
林升梁 《编辑之友》2011,(5):115-117
我国近代最早的报刊广告模特,出现在全国经济中心上海著名的商业性报纸《申报》上。19世纪中晚期,上海出现了一个介于"官"与"洋"之间的第三领域,这一领域有一种新中有旧、旧中有新的复杂性。1872年创刊的《申报》,正是这一历史景观的记录者。《申报》是当时极流行的报章,要考察广告模特和30年代的上海都市文化,《申报》的广告或许可以提供一点有益的启示。本文考察《申报》(上海书店出版,1-355册,1982年10月影印本)从创立至新中国成立(1872-  相似文献   
3.
依据《申报》办刊发展的一些重要事件,把《申报》广告代言人的演变划分为四个时期,即:产生(1872—1912)、发展(1913—1930)、成熟(1931—1937)和没落(1938—1949)。指出《申报》在广告代言人代言方面的若干做法对于今天的中国广告业仍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产业体制和传播策略两个方面来分析海西红色旅游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针对海西红色旅游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需要在两个方面进行提升:一是市场战略方面,二是品牌传播方面。从而解决了以下问题:使海西经济区"红色"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三者结合起来,形成精品旅游景点和线路,打造"红色旅游"品牌,红色旅游的生命周期得到延长。  相似文献   
5.
当前广告在女性形象塑造中存在的种种误区,影响社会对现代女性的认识、评价和尊重以及地位的改善和提高。无论是女性还是整个社会群体都呼唤更和谐、平等的广告女性形象。本文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结合国内的相关资料,介绍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定义,归纳出消费者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的三种反应以及三个制约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变量。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献综述,我们可以看出:对台湾消费的研究,大陆最早,台湾当地其次,最后是国外;国外和台湾本地区研究更纵深,从年龄、品类等方面细化研究,研究方法多为实证,大陆研究着眼宏观层面,研究方法多为思辨;国外研究注重台湾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相互比较,大陆研究注重台湾地区与大陆之间的两两比较,台湾注重以台湾消费为主体的研究,对比较研究关注较少。  相似文献   
7.
根据B型超声得到的不同发育阶段的胎盘图像,提出胎盘成熟度自动分级的方法。首先,分别从空域、频域和纹理表征胎盘B超图的特征,然后利用核主成分分析(KPCA)进行特征选择,最后用二叉树结构多分类支持向量机对胎盘进行分级。实验及临床应用表明:该方法能得到与人工分级基本相吻合的结果,经过特征选择处理后分级识别率明显提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个人主义在广告中的出现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分析了广告文化中个人主义的表现,个人主义广告产生的危害和原因,提出了广告文化的个人主义问题的对策:个人主义广告应采取分级制度;提高广告人素质,加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广告监管,完善相关法规;媒体也应有"广告道德"。  相似文献   
9.
林升梁 《东南传播》2012,(10):117-118
非艺术类广告专业设计教学实践在现实中主要遇到四个问题:师资问题、融合问题、职称问题、课程设置问题。在目前现有教育体制与条件下,非艺术类广告专业院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改善设计教学的缺陷:向所在学校争取降低引进设计教师的学历门槛、引导设计教师教学向广告专业靠拢、多渠道拓展投稿期刊并呼吁增加新闻传播类期刊广告设计栏目、增加细化广告技能的设计课程。  相似文献   
10.
消费社会的身份认同与价值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升梁 《新闻大学》2013,(1):106-112
共和国60多年社会大变局必然催生价值观大变革.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回答如下问题:消费社会人们的身份认同与价值取向应该如何?第一,传统与反传统:在解构中迷失;第二,身份认同的多元视角:碎片却真实;第三,消费社会的价值重建:我是谁?我们认为,只有把国家认同建立在公民身份认同(以品牌身份认同为代表)而不是民族认同的基础上,才是弥合各种价值差异的唯一途径.捍卫民族文化,不等于闭门造车,不可拒绝“世界的”,不能将民族国家看做是一座“孤岛”,而应在民族国家与世界之间建立起一座有机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