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科学研究   5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了解草地管理利用方式对生态系统与大气间水汽交换量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机制,本研究在内蒙古典型温性草原区域选取相互毗邻的三块不同管理利用方式(放牧,围封禁牧和开垦)草地,利用连有同化箱的便携式红外气体分析仪(LI-6 400),对生态系统蒸散过程进行了全天测定。结果显示,草地围封禁牧和开垦均显著改变了植被群落特征,相比放牧样地,围封禁牧样地蒸散增加了28.01%(P0.01),而生长C4作物的开垦样地的蒸散量则下降18.62%(P0.05)。各利用管理方式草地的气温,空气湿度和饱和水汽压差在日间的动态变化均能较好解释蒸散速率的动态变化,其中气温对生态系统蒸散速率的影响具有昼夜差异性,夜间蒸散速率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敏感性显著低于白天。研究表明,草原区域人类管理利用方式差异造成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变化可能会显著影响区域地表与大气间的水汽交换。  相似文献   
2.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从农业资源的限制性角度出发,首先讨论了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概念,探讨了资源利用效率(RUE)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进而提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优化模式研究应是一个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目标,围绕资源利用效率高低,择优淘劣的模式优选与设计过程。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技术体系集成,就是要把农业主要生产性资源的利用技术优化组合,用系统工程的方法配套组装出一整套可工程化实施的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技术体系集成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建立计算机辅助优化与集成专家系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张海燕  樊江文  黄麟  汤宇磊  岳颖  杨玉  刘晓煌 《资源科学》2020,42(10):1870-1882
自然资源综合区划是土地、矿产、森林、草地、湿地、水和海域海岛等复合自然资源空间异质性的直接反映,是分区、分类、分级推进自然资源综合观测体系构建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布设的重要科学依据。目前中国自然资源综合区划理论研究较为欠缺,且技术方案尚未形成一套科学准确的评价范式。本文基于自然资源格局、演变和功能特性,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管理为出发点,阐述了自然资源综合区划的概念框架;按照主体性、整体性、多尺度、等级性和发展性五大原则,提出了区划技术方案,并初步开展实证研究;最后,比较了自然资源综合区划与自然区划和生态区划的差异。本文研究成果可增强对自然资源耦合关系和分异特征的科学认识,促进多学科建设,服务于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建设等国家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4.
中国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   总被引:99,自引:0,他引:99  
该文从资源的角度,根据各作物秸秆的经济系数,对我国各类农作物秸秆作了全面的估算,分析了我国作物秸秆资源的发展趋势和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秸秆资源产量达到79454.4×104t的水平,并每年以1251.2×104t的速度稳步增长;我国作物秸秆资源分布存在地域性特点,东部农区是我国作物秸秆资源的主要分布区,黑龙江、河北、山东、江苏和四川是作物秸秆资源的集中分布区。对我国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分析认为,每年有95%以上作物秸秆资源通过不同的利用途径转化成其他的形式而被耗散,资源浪费严重。针对作物秸秆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近几十年,由于受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三江源区生态系统持续退化,严重威胁着三大江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为了遏制生态系统的持续恶化,我国于2005年开始实施三江源区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文章针对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规划目标,开展了三江源区生态系统状况与变化趋势及其驱动机制的监测评估,以及生态工程生态成效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通过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的实施,区域生态系统总体表现出"初步遏制,局部好转"的态势,取得了显著生态成效,预期目标基本实现。然而,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远未达到理想的状态,必须扩大范围,长期坚持,方能实现"整体恢复,全面好转,生态健康,功能稳定"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