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科学研究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八年级物理课程是青少年学生在《小学科学》教育的基础上接触的第一门现代科学课程。对于增强中学生科学兴趣、科学意识及对科学的探索能力意义重大。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对中学生的科学精神进行评估,运用正确的培养策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1科学精神的内涵科学精神是指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一种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笔者发现,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的学生不知道报纸杂志中出现的熟语是什么意思,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正确理解教师讲课用到的熟语,影响了听课效果。现在语文高考对熟语也有考查,许多学生因为判断和理解不当,不能得分,从而影响了语文成绩。那么,应该怎样正确地判断和应用熟语呢?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作文亦然,结尾写得好,能使读者受到强烈的艺术震撼,肩发读者深入地思考问题,从中获得教益;结尾写得好,能够使文章结构严谨,辞尽而回味无穷;结尾写得好,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对于整篇文章如同锦上添花.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也应该像重视文章的开头一样重视文章的结尾,讲究结尾的艺术.  相似文献   
4.
“中庸之道”是儒家传统中值得汲取的源头活水 ,这一点一直有人关注 ,但很少有人明确地把其中的精华引入到教育当中去培养年轻一代。而这恰恰是有必要而且有意义的 ,因为中庸之道中所包含的中和辩证法、时中原则、不偏不倚的价值观和学、问、思、辩、行的治学方法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品德、健全的人格。中庸之道不仅是一种处世原则 ,更是一种应和着辩证精神的思维方法。同时 ,中庸之道中有许多精辟的修身思想与方法 ,如“和而不同”①“中恕之道”②“文质相符”③ 和“慎独”④ 等 ,对培养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公民具有奠基性教育作用。我们…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应重视学生创造力和能力的培养,并关注学生理想和爱好的形成.充分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相似文献   
6.
7.
几何     
一、填空题 基本概念 1一个角的补角为150”,则这个角的余角是_度.⑩ 2.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的平分线互相_·@ 3.已知乙a与匕声的两边分别垂直,巨3艺a一2艺几则艺a一_,艺声一_·⑩ 4.若角。和声互补,则a一_·⑩ 5.已知艺a和匕刀互为余角,且艺声的度数是艺a度数的4倍,求匕a一_,艺声一_·⑩ 6.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的平分线的夹角是_度.⑩ 相交线、平行线 7.如图,AB//CD//EF,AD//脚,AC平分乙召月刀且与即相交于o,那么图中与匕月口石相等的角(匕J月口召除外)有.⑩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5年第3期恤;考 (第7题)(第8题)8.如图,已知匕l十匕2一飞800…  相似文献   
8.
王雪霞 《阅读与鉴赏》2010,(8):43-43,35
潘重规(1908~2003年),本名崇奎,字石禅,1908年生于安徽婺源。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读大学时,章太炎先生见之,期许其如南北朝史学家李重规.将其易名为“重规”。其喜爱藏书,收藏有很多珍贵的版本。为古籍的传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素质教育不仅要求教师拥有渊博的知识素质和宽广的能力素质,而且还要有高尚的道德素质。本文以教师的职业道德为核心,其他道德为辅助,论述了教师应在思想、政治、学习、人格、合作、法纪和创新等方面,加强自己的师德修养,培养自己高尚的师德,完善自己的理想人格,从而真正做到以自作则,为人师表,为素质教育和公民基本道德建设的实施起到人之模范,表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教科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载体,但课本中呈现的内容往往是一些直接结论,学生不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而新课程标准则明确指出: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教师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时,绝不能再拿着书本照本宣科,而要充分地研究教材教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的知识水平及认知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在书本与学生之间构建起一座认知的桥梁,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思维水平。下面谈谈在教学时如何进行再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