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科学研究   2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科教学在洋务运动时期被引入中国,既有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为其理论依据,又有办洋务对应用性人才的渴求作为其社会基础。实科教学在中国普及、传播的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科教学体制:其一,从办学形式看,集封建性、买办性、功利性于一体;其二,确立了以“中体西用”为宗旨的课程体系。尽管如此,主导其课程设置的西学仍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为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洋务实科教学从教育思想和课程体系看,以“中体西用”为宗旨,具有思想近代化的特点;从教育方针看,以培养近代社会适用人才为目的,以实业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军事需要为主要目标,具有目标实用性特点;从教学体系看,打破旧式学堂教学模式。变革传统教学内容,加重西学课程比例,采用班级授课制,实行分年课程计划,注重实践应用能力,改革考核制度,具有教学结构多元化特点;从办学形式看,集封建性、买办性、功利性于一体,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特点。  相似文献   
3.
《使女的故事》与《证言》是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针对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右翼势力抬头的反乌托邦小说姊妹篇。两部小说创作的历史跨度为三十五年,却就同一极权主义历史事件形成了两极叙事。前者以单一的主体叙事建构了一种奠基在历史真实性基础上的相对性,而后者以多维度的主体叙事补足了前者围绕极权主义政变事件生产的历史意义。通过拆解一个整体叙事的不同层次,阿特伍德解决的不仅仅是老生常谈的虚构与真实问题,更离析了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历史事件的叙事主体性以及叙事主体的复数性,并最终呼吁以一种人与历史之间更为深刻的关系来回应历史绝对论。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型对早期现代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从传统到现代的思想转型,并未重复西欧知识分子以单纯的经济问题和奢侈的化问题为核心的纯理性的化批判路径,而是始终围绕着以反帝反封建为主线的救亡图存问题,以爱国的民族主义情结为依托,以政治责任感为动力来研究,探索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其现代化思想转型所历经的依附-批判-离异-回归的心理历程,影响并规定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理论建构,模式及进程。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文学给了我一片白昼中描绘着云彩、夜色下悬挂着明星的天空,那么它也同样给了我一双让我不断追寻、不断超越的翅膀。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极大挑战,并使构建教、学双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成为可能;促成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的完美结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整体教学素质和教学观念提出了新要求。  相似文献   
7.
戊戌文化是生存于维新变法时期,以维新文化为核心内容,以突出救亡图存为主题的,可与当时居统治地位的儒家正统文化相对抗的具有资产阶级文化萌芽性质的一种新文化,属于中国文化由传统到现代的一种转型文化。作为转型文化,它的价值表现在:以西方文化为参照,完成了中国文化由传统的学术价值定位到社会政治价值定位的再造;采用激进的反传统手法,在变法图强的旗帜下推进中国新知识阶层的群体政治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但由于种种因素和原因,戊戌文化也存在着诸如粗陋与肤浅间杂、恋旧与求新并存、过重的尊君色彩等无法克服的缺憾。  相似文献   
8.
康有为以凌厉的气势对古文经学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解构,打破了旧有文化格局,并借助对公羊派经学理论的运用,使得康氏在当时封建顽固势力极其强大的情况下得以公开地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观中的某些有用的价值引入中国的思想文化界,从而冲击了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为资产阶级文化精神的确立奠定理论基础。站在会通中西文化价值观念的立场处理中学与西学、中国传统文化与资产阶级文化之间的关系,使康氏的近代文化观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时代性与适宜性并存的特色。但在处理中国文化的民族性问题上由于历史文化的积淀使得康氏无法超越“以孔学、佛学、宋明理学为体,以史学、西学为用”的底线。  相似文献   
9.
洋务教育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贡献主要表现于:洋务教育奉行的“中体西用”思想确立了近代教育改革的基本思想构架;其推行新学的结果,加速了旧教育体制的解体,加快了教育近代化的步伐;中译西书冲击和改变了旧的知识结构和教育体系,加速了课程内容一体化的进程;培养了一支近代化的师资队伍,形成了一股促进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雄劲东风;留学生制度的建立打破了封闭式的教育结构,形成了开放式的教育格局。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偶像"崇拜的历史.孔子作为"偶像"崇拜最顶级的人格化身,对其思想的认知异化致使中国文化发展史在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的"偶像"崇拜个体,形成了一种强势的"偶像"崇拜的文化现象.晚清文化嬗变的基本趋势是打破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一元文化格局,形成儒学与诸子学、中学与西学并存的多元文化格局,动摇了以孔夫子为代表的传统"偶像"的至尊地位;晚清文化嬗变的特质是坚持民族主义的文化精神,强化了中学在近代文化学术建构中的价值地位,导致新一轮"偶像"崇拜现象的复现.文化嬗变与"偶像"崇拜的矛盾现象是民族国家社会发展中特有的精神现象,也是引人反思的魅惑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