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科学研究   5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教育体系中,学校、家长、学生是三角关系,彼此之间对应所产生的效应,可能成为教学上的助力,也可能成为阻力。  相似文献   
2.
目前,人们又开始对现在的孩子成熟之早发出感慨,不住地怀疑是不是鸡肉里加了激素?是不是鱼喂了激素?中国的肉还能吃吗?中国的奶还敢喝吗?那么,有关食物激素的种种说法真的有道理吗?  相似文献   
3.
童民 《今日科苑》2008,(5):26-28
钢筋、混凝土、塑料、木材等,人们再熟悉不过了,它们中大多是没有知觉、没有反应的"死"材料。它们只能被人所感知,自己无从感知外界情况。在出现"危机问题"时,它们不能告诉人们,也没法修理自己,只能"坐以待毙"。如今,一些"活"材料正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并将改变我们的生活。这就是"聪明绝顶"的智能材料。  相似文献   
4.
童民 《金秋科苑》2008,(5):26-28
钢筋、混凝土、塑料、木材等,人们再熟悉不过了,它们中大多是没有知觉、没有反应的“死”材料。它们只能被人所感知,自己无从感知外界情况。在出现“危机问题”时,它们不能告诉人们,也没法修理自己,只能“坐以待毙”。如今,一些“活”材料正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并将改变我们的生活。这就是“聪明绝顶”的智能材料。  相似文献   
5.
算命大师常说“你命中缺乏贵人”,或“你今年会遇到贵人”,在职场打拼,少不了“贵人”相帮,这里所说的人就是人脉关系。  相似文献   
6.
童民 《成长》2007,(10):75-77
近百年来,有关“死亡宅”是否真正存在的争论,一直沸沸扬扬、莫衷一是。存在论者和不存在论者均拿不出让人信服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然而,在现实中最令人感到费解和害怕的是尽管绝大多数“死亡宅”并没有幽灵的传说,但一旦有人住进了这样的屋子,就会大难临头,不是得了重病九死一生,就是与死神相吻一命呜呼。[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人类在不懈地对浩瀚的太空进行着探索,而强劲的推力是人类探索太空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童民 《新闻天地》2006,(10):39-41
今年德国世界杯让全世界都为足球疯狂了,虽然中国队无缘赛事,但央视每天中午播出的专题节目《欢乐世界杯》和其主持人韩乔生,都备受瞩目。说到韩乔生,瞩目之外还有争议:几年前网络上开始流行《韩乔生语录》,这份东西像颗小炸弹一下子把韩乔生“炸”成了一种现象。韩氏语录中,最具生命力的恰是网友虚拟、衍生和炮制的那一部分,比如那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也许这就是后来网络恶搞的发端。但他说,不是坏事,完全是因为球迷关注你。这样旷达的心态也许和韩乔生的个人经历有关。酷爱体育——从小就是个“加速器”韩乔生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有一个年长他14岁的姐姐。从小韩乔生就特别喜欢体育,而且身体很棒。他小学四年级开始练习长跑,每天至少跑3000米,初中时每天不少于  相似文献   
9.
说到“死亡”,国人总觉得“不吉利”,因此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不对孩子谈及,而且更将其坚决地拒之于儿童教育门外。然而,相比之下,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和教育界人士以及民间团体,都十分重视死亡教育,并把死亡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来建设,在各类学校和全社会逐步普及。一、美国美国是死亡教育兴起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959年,费费尔从行为科学角度写了《死亡的意义》一书之后,死亡成为热门话题,成为死亡教育发展的里程碑。美国儿童教育认为,实际上,3周岁的幼童大多已接触到“死亡”这个词。他们可能会在跟小伙伴的交流中提及“死亡”,并对…  相似文献   
10.
童民 《知识窗》2007,(12):54-55
所谓的智能材料就是要具有感知环境(包括内环境和外环境)刺激,能根据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租条件,及时地自动调整自身结构和功能。并能相应地改变自身的状态和行为的材料。简单地说.就是智能材料要具备“发现故障”和“自我修复”的功能。但是,现有的材料一般比较单一.难以满足智能材料的要求。所以智能材料一般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复合构成一个智能材料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