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2篇
科学研究   10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根据国家教委的要求,全国各地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将按照新大纲的规定,从初一到高三分别开设《公民》(初一)、《社会发展简史》(初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初三)、《共产主义人生观》(高一)、《经济常识》(高二)、《政治常识》(高三)。这项改革实验工作,已在全国普遍展开。我省有24所中学从今年秋季开始,在初一和高一两个起始  相似文献   
2.
胡文瑞  魏漪  鲍敬伟 《预测》2023,(3):1-10
作为我国第二大含油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近年来油气产量快速增长,油气当量规模已超8000万吨,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大油气生产盆地和第一大天然气产区。其中盆地内最大油气生产单位—长庆油田,依靠科技创新,让“三低”油气田实现可持续效益开发,油气当量突破6500万吨,创造了国内油气田年产油气最高纪录。在油气增储上产的需求下,新能源快速接替,页岩油和致密气已逐步实现规模效益建产。本文依托地质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优化了非常规油气开发的主体和配套技术,多措并举,改革了管理模式,油气勘探开发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资源向储量、储量向产量转化,实现地质储量和产量快速增长。盆地内丰富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将成为下一步油气接替开发的重要领域,接下来仍需持续加强勘探开发技术攻关,不断提高单井产量及采收率,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油田持续稳产上产提供资源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3.
研究一个液体薄层在热源作用下的流动特征.Pimputakar和Ostrach给出了单热源作用下薄层液体的高度和流场方程。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比较了多个热源分布作用下的流动图像随各参数尤其是随热源间距离不同的变化情况,着重讨论产生的分叉现象。  相似文献   
4.
1 概况 根据1998年4月中俄双方就利用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开展合作研究的协议,中国科学院国家微重力实验室与俄罗斯空间局Keldysh研究中心经过一年多的合作研究,在“和平号”空间站完成了不同重力环境下的两相流流型空间微重力实验,实验获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人类进行的包括空间科学、空间应用和空间技术在内的空间活动日益频繁,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和大力协同的方针指导下,我国的空间活动以火箭和卫星技术为重点,取得了巨大成就。面对新的形势和今后更严峻的挑战,我国的空间活动应该怎么安排,怎样做才更好,涉及很强的政策问题。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探。  相似文献   
6.
微重力科学是研究微重力环境中的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等的一门新兴科学,它是载人空间活动的主要利用项目。  相似文献   
7.
天文学和地球科学各自自成体系,已经发展了几千年。近二十年来,随着空间探索的巨大进展,形成了急速发展的新兴学科体系──空间科学。研究日地空间环境的性质,以及在空间环境中研究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并发展相应的技术,这就是空间科学涉及的领域。正是由于空间科学和技术的进展,不仅形成了在天文学和地球科学中都处于学科前沿的空间天文学和空间地球科学,而且把日地系统联系成一个整体,定量地研究各种事件的因果  相似文献   
8.
微重力科学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空间科学及其应用是当代高科技的前沿之一,微重力科学及其应用则是近来从中涌现出的一个新领域.随着空间飞行试验的开展,微重力研究日益活跃,已经成为各国空间利用计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并正在不断取得新进展.微重力环境提供了地面不能或难于实现的实验条件,从而可以研究物质运动,特别是流体运动的新规律.微重力研究的诱人前景还在于其商业应用和工业开发.人们预计,在微重力环境中生长蛋白质晶体和半导体晶体,以及加工其它高品质和特殊性能的新材料,有可能成为今后最重要的空间产业.  相似文献   
9.
美国国际空间站的经历与探索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设空间站是人类探索外层空间的重要步骤。美、俄、欧、日、加等国联合运营的国际空间站将于2010年建成,并延续到2020年。中国的载人空间站将于2020年升空。本文回顾了空间站的主要历史,概述了美国在国际空间站上10年(1998—2008)的工作,分析了空间站可能对人类做出的贡献,介绍了美国新政府对载人航天任务的新选择,最后借鉴国外发展空间站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我国研制空间站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分区衔接的方法,求出了无力场磁层结构的整体解。首先将非线性的无力场逐段地用线性无力场逼近,从而求出各线性无力场的分析解。然后,将各个线性无力场衔接,并给出整体解。利用脉冲星磁层的整体解,可以讨论磁层中的电流和电荷分布,并进一步组建磁层的物理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