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科学研究   4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一名澳洲男子在西南海岸冲浪时遭鲨鱼袭击,当场死亡。事发西澳大利亚州首府珀斯以南230千米一处海滩。警方说,遇难者名为吉安·库尔曼,当天上午与哥哥皮特·库尔曼一起冲浪时遭遇一条4米长的鲨鱼,哥哥皮特·库尔曼躲过一劫。皮特·库尔曼说,看着鲨鱼追逐撕扯弟弟的血腥场景令他痛不欲生。时隔不久,在澳大利亚悉尼北部海滨,叉一个冲浪者遭到鲨鱼袭击掉下冲浪板,在水下又被鲨鱼咬住拖着游了一段距离,所幸后来鲨鱼短暂松了口,该名男子才得以逃生,但他大腿根部被咬掉了4磅(约1.8千克)肉,差点因失血丧命。因为两起事件接连发生,所以鲨鱼袭人话题再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2.
猪肝替人肝     
据卫生部疾病控制司2001年底公布的数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乙肝病毒携带者1.2亿,有肝病患者三千多万,每年被肝癌、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夺去近百万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3.
它们是以固体形式藏匿深海。它们是未来最有开发价值的清洁能源,而且储量惊人。但是,它们还可能为害地球,毁灭人类——  相似文献   
4.
邵传贤 《科学大众》2013,(Z2):43-45
美国探险家威廉·温伯格说:"世界任何有水的地方,就生物的多样性和探险价值而言都不如亚马孙流域。那里无疑是探险家的乐园,它带给人的惊悚、惊险和惊喜是浩淼深邃海洋都无法比拟的。"近100年来,一直有欧美探险家借助亚马孙河以及它众多的支流进入南美洲的热带丛林,试图将亚马孙河生存的鱼类情况搞清楚。但一个半世纪过去了,亚马孙河里还蕴藏着多少秘密,谁也说不清楚,包括像威廉·温伯格这样对亚马孙非常熟悉并多有发现的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生命科学院的一间实验室里,一项前所未有的人体实验正在进行。科研人员试图通过实验证明,人类感知外界信息的途径可能不止视觉一种。
  受试者是该学院三年级学生威廉·莫勒尔。实验主导者则是世界著名脑神经学专家保罗·齐达耶。他一直从事大脑神经纵深领域的研究,齐达耶坚信,人类的大脑运作机制可能不像人们已知的那样简单。  相似文献   
6.
1989年秋月某日,在天津大学材料学院的实验室里,高后秀教授正在电子显微镜下做铜锌铝合金韧性实验.忽然间一幕神奇流动的景象展现在她眼前:这显然是在铜锌铝合金内部呈现的微观振荡现象,它的运动、振荡既对称而有规律地进行着.它在收缩、膨胀、破裂的过程中变幻出五彩斑斓,像夜空中绽放的焰火,转瞬间呈现出不同的图案,煞是好看.  相似文献   
7.
温冷血动物有何不同 几个世纪以来,学术界按照动物调节体内温度的方式不同将生物分为"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两类,所有哺乳动物和鸟类都属于"温血动物",除此之外的动物都归于"冷血动物".但这个分类方法不够全面和准确,例如有一种在大漠中的鬣蜥蜴,是冷血动物,可是它们的一般体温只比人类的体温低1-2℃,说它们是冷血动物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8.
50年前,在胶东半岛的原野上常徘徊着一位孤独少年,他时而仰望长空,心事重重;时而极目远眺,凝神沉思。对世间的喧嚣嘈杂他深感厌倦,幻想着能有一处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正是这个愿望让他日后选择了地质学,并成为一名优秀的地质学家。他就是中国著名的极地科学探险家——位梦华。  相似文献   
9.
草图已经拟就,理论上也没有任何问题。也许是15年,也许是30年,美国科学家将在赤道附近建成近10万千米的太空电梯,它矗立在一座25千米高的巨大平台上。它的轨道骨架是用碳纳米管合成的超级材料。它最多可承载200多部电梯,每小时可运行200千米,7天后抵达同步轨道。届时,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的成本将由1千克1.1万美元降至110美元。这样将物体送入太空的成本只是目前各种运载工具开销的“零头”。设计者估计,谁抢先建成太空电梯,谁将至少统治外太空100年。未来,有可能造出10部这样的电梯,也有可能造出延伸到月亮和火星的巨型电梯。  相似文献   
10.
2000年6月初的一天,在南开大学生命科学院的无菌实验室,历经8年研制成功的微操作机器人,一只“手”牢牢“抓”住—个牛肺细胞,另一只“手”稳稳地握住注射器,准确地刺进小小的牛肺细胞,仅仅一分钟,就完成了基因的转化。这种微操作机器人的问世,意味着成功率极低的“细胞手工操作被微操作机器人的精密操作所取代。这将使生物实验人员从高精密度、单调枯燥的手工显微实验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