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神思”等概念的深入剖析,阐释《神思》在《文心雕龙》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艺术思维理论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即《讲话》时代和《祝辞》时代。《讲话》发表于1942年,是战争年代的产物。建国后前三十年,是《讲话》占主导地位的三十年。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召开后,《祝辞》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文艺全面拔乱反正,大力提倡艺术民主精神,文学创作与理论研究开始进入本世纪以来最繁荣多样的丰收期。  相似文献   
3.
萧统为何对陶渊明高评低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统作为昭明太子在文化上做了两件影响后世的大事:编辑整理《陶渊明集》和主编《文选》。然而二者之间又存在着较大反差:即对陶渊明人格的高评与对其诗文的低选。究其原因,其太子身份、个人爱好与时代审美趣味等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刘勰以其"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闻名后世,然而其对伟大诗人陶渊明的"遗忘"与"忽视",却影响了他那伟大理论家的令名,成为历代崇尚者难以避讳的故实.仔细寻绎刘勰的生平为人、审美趣味与时代追求,可以考见他之"无视"陶渊明实为必然.这在二人的纵向比较中可以明显见出.  相似文献   
5.
西方有句谚语说道,趣味无争辩,似乎暗示着趣味的难以言说。仿佛趣味只是美学家与哲学家的分内之事,其他人介入则有多管闲事的嫌疑。实际上,趣味无小事,趣味可争辩,趣味有学问。综观当代学界就会发现,真正对趣味发生持久兴趣并进行深入研究者实属寥寥。至于涉及趣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人趣味者,尤其如此。近年来,对文人趣味用力最勤、研究最多者当属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李春青先生。  相似文献   
6.
“文艺与道德”是一个古老而又难解的话题。朱光潜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著文对此有极稳妥而又通脱的论述,认为文艺与道德绝对不可分开,但至于如何看待文艺作品中题材内容的“道德”性以及如何评价文艺作品所发生的道德影响等问题,经过折中调和几近辩证思维的论析作出全面的把握,给今天为“文学与道德”问题所困绕的人们以有益的启迪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方孝岳是一个被当今学界忽视的文学批评家,其文学批评具有十分强烈的主体意识。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即趣味优先、比较优先和创新优先。"三优先"意识既使他在同时代的批评家中脱颖而出,也为当代的文学批评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在整个东晋南朝时期,钟嵘是在审美坐标中率先对陶渊明做出相当中肯评价并予以较高定位的文学评论家。从《诗品》的"才尽""田家语"等评语中不难发现,钟嵘对陶渊明的评价与其审美思想的折中倾向之间具有某种关联。当然,这其中也包含着钟嵘在审美矛盾中的综合平衡与无奈选择。这种审美矛盾间接透露出他在审美趣味、审美表现和审美境界等方面所作出的权衡与规避。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的文学创作与其生活活动的柴桑密切关联.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其休养生息之处就是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生活中的山水风物、人情交流与生存体验就是他文学创作的诗意表达.陶渊明在后世的传播也与他的生活环境柴桑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刘勰以其“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闻名后世,然而其对伟大诗人陶渊明的“遗忘”与“忽视”,却影响了他那伟大理论家的令名,成为历代崇尚者难以避讳的故实。仔细寻绎刘勰的生平为人、审美趣味与时代追求,可以考见他之“无视“陶渊明实为必然。这在二人的纵向比较中可以明显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