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科学研究   7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对《R&D成功后的授权策略》的几点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庆友  郭红珍 《预测》2004,23(6):80-80
《R&D成功后的授权策略》(预测 ,2 0 0 3,2 2 (2 ) :5 1 5 4 ) [1]一文中的一个重要公式推导错误 ,导致其得出了一些错误结论。本文一一给予修正。1 错误的所在文献 [1]的主要错误出现在分析n家企业参与授权时的情形下 ,错误地得出了  H =(5n +4) (a -c) 24 (n +1) 2 , nQ =n(a -c)2 (n +1) (1)而正确的结果为  H =n(n +2 )4 (n +1) 2 (a -c) 2 , nQ =n(a -c)2 (n +1) (2 )由此导致原文多个结论出现了错误。2 对授权方收益变化结论的修正命题 对于授权方来说 ,参与授权的企业越多 ,研发机构获得的收益越多 ,但增加速度变慢。对…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专利发展的经典计量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立专利发展计量分析模型和对全国十省市相关数据比较的基础上,对北京市专利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分析表明,R&D活动投入强度和R&D活动投入效率是北京市专利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广义迪氏指数分解法对其2006—2015年相关碳排放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京津冀地区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量化其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发展对京津冀地区碳排放的促进作用最大,但是"十二五"期间京津冀碳排放量及地区生产总值逐年贡献率开始下降,说明其经济增长的同时CO2排放量在逐渐降低。(2)分解因素中能源消耗强度、能源消耗碳强度对碳排放呈微弱负作用,而产出碳强度对碳排放呈明显抑制作用且超过了其他所有抑制因素的总和,说明低碳技术进步是节能减排的决定性因素。(3)人口增长对碳排放起到拉动作用,而由于人口城镇化比率以及消费习惯的不同,人均碳排放在北京为抑制作用,在天津和河北呈现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响应政府推进能源定价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本文以能源影子价格为切入点,基于共同前沿下SBM-Undesirable模型,选取2000—2017年中国30个省份数据分别测算群组前沿和共同前沿下能源影子价格和能源环境效率,分析其地区差异性和演变趋势,然后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地区间能源影子价格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国能源环境效率整体偏低,且地区间技术差异性显著,能源环境效率高、中、低3个群组之间技术落差比为1、0.571、0.614,表明高水平组拥有最优的生产技术;②群组前沿下中国能源影子价格呈现上升趋势,表明中国能源要素的经济价值逐年提升,而共同前沿下中国省际能源影子价格潜在提升空间呈现差异性,云南可提升空间最大,北京可提升空间最低;③各影响因素对国家和各地区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不同,市场化程度对高水平组省份有显著正向影响,政府干预对中水平组省份有显著负向影响,产业结构对低水平组省份有显著负向影响。据此提出:各地在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时,不应简单”一刀切“,应考虑群组技术异质性,制定差别化的能源定价机制。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主要的碳排放地区,研究中国行业的碳排放流动特征对于碳减排2020和2030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构建中国碳排放行业流动网络,应用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网络的度分布、聚集系数、平均最短路径长度等统计性质,以及网络结构中的个体位置、整体形态结构特征。结果显示:① 当前,中国行业间碳流动网络是具有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性的网络。②能源生产供应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石油加工业、化学制品业以及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是碳流动网络中的发散中心,采选业、建筑业、金属制品业及设备制造业是网络中的集聚中心。③碳流动网络的密度低、通达性良好、存在着较为严格的网络等级度和行业叠加效应,且围绕中心行业呈现一定的集散性。④碳流动网络呈现出典型的核心—边缘网络结构,其核心节点突出,边缘节点明显。基于以上结论,中国制定行业减排计划时,应重视核心行业及关键行业的减排实现问题,以点带面,推动其他行业全面减排,同时发挥技术进步在改善网络性质、结构及加速行业减排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依据线性反需求函数、零技术交易成本和渐进性创新的假设前提,建立高质量产品生产企业与低质量产品生产企业间质量提高型技术许可模型,在讨论质量差异性条件下Cournot双寡头垄断市场一般均衡的基础上,分别找到并比较了固定费用、提成以及固定加提成等三种许可方式下的最优许可决策、消费者剩余、社会福利及其随质量差异程度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从技术拥有方角度而言,提成许可总是最优。而在固定费用许可约束下,只有两产品的质量差异程度较小时许可才会发生。但固定费用许可一旦发生,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却达到最大,并且通过算例说明了企业间的产品质量差异程度越大,固定费用许可较许可前或提成许可的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优势也越明显。  相似文献   
7.
以专利长度、宽度作为变量来考虑其组合的社会福利效应,建立社会福利与专利长度、宽度的函数关系,在侵犯专利的惩罚额度成本约束下,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求出最优专利长度和宽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