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1.
近来文坛有两件盛事,很引人注目。那就是两种译本的《尤利西斯》和十几种译本的《红与黑》的几乎同时面世。尤其是《尤利西斯》,在读书人当中可说是人人争道,除了书本身的早负盛名和两种译本都出自高手之外,还因为那是本极难翻译的“天书”。于是由此我想到了另一本“天书”,即94年郭宏安君送我的他近译的十九世纪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如果说乔伊斯是个“奇才”,波德莱尔也该算得上是个“怪才”。其实,这类特立独行的文人,每个民族都少不得有那么几个。我们唐朝不是有个号称“鬼才”的李长吉么?杜牧之说  相似文献   
2.
■先生是位学兼中西的著名学者 ,拜读先生的一系列论著 ,深感先生对中西历史比较有独到的研究 ,特别是提出了“西方何以为西方、东方 (主要是中国 )何以为东方”这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请先生铨释一下为何要提出这一命题 ?●问题的缘起要从 1992年哥仑布航海美洲———“地理大发现”———五百周年说起。那时 ,国内外都谈到一个“全球化”的问题。在中国 ,还提出了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西文明的比较等相关联的问题。关于中西文明的比较 ,最常见的问题是 :中国从何时起开始落后于西方。过去 ,一种最通常的说法是19世纪中叶中英鸦片战争 ,清…  相似文献   
3.
最近翻看明史至《佛郎机(葡萄牙)传》,有两件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大炮;二是盖房子。明朝时候的人不知道葡萄牙人是从哪里来的,称之为“佛郎机”;在海上邂逅了带着火炮的商船,与之交手时吃了亏。以后再遇见这样的船和炮,便叫:“佛郎机来了!”中国虽然是火药的发明者,却没有见过这种玩艺儿。当时带兵跟葡船相遇的海道副使汪鋐于嘉靖二年奏疏云:“佛郎机凶狠无状,惟恃此铳与此船耳。  相似文献   
4.
~~《章疏》的最后一段有几句话讲得恳切而又沉痛。他说 ,我属于衙门后辈 ,这些洋人的去留 ,与我有什么相干 ,只是觉得他们提出的种种道理 ,多是有利于国家致治的好主意 ,所以我作臣子的 ,“有怀不吐 ,私悔无穷 ;是以不避罪戾 ,斋沐陈情”。全文洋洋洒洒 ,卓有一泄千里之势 ,我摘述的这些远远传达不出原文的声貌。结果“御批”照例三个字“知道了”。此外 ,他还曾参与军务。早年在家乡时 ,常听说东南沿海一带 ,每有倭寇海盗武力骚扰 ,徐光启便读起“兵书”来。晚年 ,辽东事起 ,他受命多次上疏献练兵之策 ,举凡怎样选兵任将 ,怎样操练他们 ,如…  相似文献   
5.
首先界定一下什么叫作“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种新的提法,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面非常之广,不仅仅是过去我们所想象、所讲到的儒家、道家、法家,而且也包括五四运动,甚至于包括革命的传统,等等,一直包括到从现在开始往回讲,都是我们的传统。因为,昨天就是今天的传统。  相似文献   
6.
1600年(明万历二十八年),徐光启与利玛窦第一次在南京晤面。年届不惑的徐光启此后与这位远道而来的西洋人由相识而相交、而相慕。熟读“圣贤书”的徐光启从博学通达的西洋人那里有了新发现,那些科学知识使他着迷般地要学到手,于是恭恭敬敬地师事利玛窦,颇多创获,在中国中晚期的明王朝,在黑暗昏聩的时代,不啻为一枝烛光,允为中西文化会通第一人。文题中所记“超前”者,盖在有明一代,徐光启无论在思想上或者实践上都是“超前”的;所谓“寂寞”者,盖光启所作所述,时人响应者殊寥寥,且晚景颇为凄凉。此文分三小题:(一)徐光启与利玛窦,略述其从习先进科学之精神;(二)徐光启的《辩学章疏》,略述其皈依西教之由;(三)同一时代的不同命运,略与同时代的英国实验哲学家培根相较。  相似文献   
7.
明人王世贞说:“天地间无非史而已。” 此语不虚。任何学问都离不开历史;可以说无史难以言学。不仅人文社会科学诸学科是如此,即使自然科学,也有自己的发展史。 所以,历史-历史学-是一门大学问,是一门极难、极复杂的学问。中国历代“国史”出自史官,事涉君亲,必有隐讳,以是历朝国史不可能有信史,或不可能完全是信史。宋周密所谓“国史几几修,是非凡几易”是也。于是有各种野史、裨吏、记闻等出,或匡正史之误,或补正史之缺。然而这些口耳所传就一定可信么?所以,治史之难,难在求真。求完全的“真”,是不可能的。写出的史书…  相似文献   
8.
我读书甚为驳杂,漫羡而无所归心;新书读得比较少,“新潮”书几乎没有认真读过。下列十种“旧”书可以说是对我的晚年思想和治学最有影响的;有一些成了我的“案头书”。这里我用了“种”,而没有用“册”,是因为每一“种”可能牵涉不止一“册”。先说中国书五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