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教育   54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高校贫困生的双重困境与解困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贫困生面临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困境,应从国家、社会、学校三个层面上去寻求解决高校贫困生双重困境的办法,具体包括改革教育资助体系、完善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评选机制、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正确看待贫困、提供精神支柱等解困策略.  相似文献   
3.
政府与教育各有着自身的本质和功能。垄断包办或推卸责任,都不是政府在教育中所应扮演的角色。在这个问题上,政府应该重新定位自己,在“调控”与“放权”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在“作为”和“不作为”之间发挥最好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一般来说,比较难界定的角色类型是那些在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产生的“新角色”,如个体户、经纪人、节目主持人、网虫及黑客等。尽管它们在社会现实的舞台上活动着,但由于产生不久,还没有形成比较严格的角色规范和固定的行为模式,这样要给出一个明确定义就不那么容易。  相似文献   
5.
矛盾、冲突和变革是今日教育的特征。教育冲突指在教育现实中发生的各股力量之间的分歧、对立、争夺、较量的紧张状态。从性质上看,它有突出的政治性和浓厚的化性。教育领域大量的形形色色的冲突现象,可从不同方面对之加以归类:外冲突和内冲突,制度层面上的冲突和观念层面上的冲突,对抗性冲突和融合性冲突,宏观冲突和微观冲突。  相似文献   
6.
冲突的视角--对我国教育问题的一种诠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教育领域的种种活动、问题、矛盾、变革等 ,均可聚焦在“冲突”这一视点加以观照。我国当前教育存在的冲突现象有着自身鲜明的特征 :教育依附性与独立性的摆动 ;教育的封闭与经济的开放的反衬 ;教育理念冲突激烈 ,等等。冲突的动因一方面源于有限的教育资源与膨胀的教育人口所形成的反差 ,另一方面与教育结构、运行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7.
论课改的范式基础及其理念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构—功能主义范式、冲突—批判范式和现象学—解释学范式是近现代以来影响最大的三种课程范式,这些范式对我国历次的课程改革均有影响。我国的此次课改综合了各家学说,在理念上出现了比较大的突破,表现为:第一,将课程目标指向完整的人性发展和人格培养,突出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二,扭转“知识本位”的旧课程观,联系时代进步和儿童的生活世界;第三,弘扬儿童的主体精神,强调学生对课程的主动生成、体验和感悟,树立“以人为本”的人与课程关系观;第四,在师生关系上主张对话、理解与建构。  相似文献   
8.
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关系到乡村师资队伍建设和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而身份认同的构建需要真正触及人的精神文化层面,故有必要从文化的角度审视教师的身份认同问题。文化学的视角下,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是自我认同、社会认同与价值认同三重属性的统一。而在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基于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矛盾,乡村教师身份认同会遭遇城乡二元的文化区隔,相应体现在物质文化抵牾下自我认同空心、制度文化失序下职业认同模糊以及多元文化冲突下价值认同迷失。本文以为,突破此困境的路径有三个层面:在以文化自觉作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文化导引下,以物质文化的交融来实现自我认同的内洽,以制度文化的归正来解蔽教师职业认同,以精神文化的协调共生来激发价值认同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9.
陈振中 《科学中国人》2017,(7Z):102-102
为加快广东省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必须推进省水利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以水利的信息化带动水利管理的现代化,这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发展潮流所向。本文将对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管理现代化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对西方课程编制影响较大模式的有:以预期-评价为特征、讲究效率-控制的目标模式,致力于教育内在意义与本体价值发展的过程模式,反对片面依赖理论、强调具体情境的实践模式,弘扬、追求个体解放的批判模式。今天中国的课程改革从中可得到的启示是:要高度关注课程的人文价值;课程应体现多样化和个性化;重新确立课程编制的主体,实行“自下而上”的民主方式,逐步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