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4篇
科学研究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月何皎皎40年前,我就读于上海“下只角”的一所小学。我们这个班,原先是有名的乱班,先后换了4个班主任。四年级开学前,听说新来的班主任是个女的,我们更来劲了,心想这下又有好戏看了。不料,当她出现在讲台上时,我们这些顽童竟被她的美镇住了。顾家洁老师30岁左右,一件月白色的短袖旗袍,勾勒出全身和谐而有节奏的曲线,脸上总是荡漾着甜甜的笑。她一上讲台,便像一轮明月升起,周围一片宁静。从此,班级出现了奇妙的变化。我也觉得自己在变。本来,我的顽皮是出了名的:哪里肮脏,往哪里钻;哪里生事,哪里有我在。有一次我…  相似文献   
2.
3.
黄玉峰 《上海教育》2010,(22):58-59
粗略地看去,“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一核心理念,似乎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之类的空泛口号也没什么差别。但仔细一想,就会发现特意加上“每一个”“终身”这些限定词,背后意味深长。那显然是针对目前的教育普遍状况而言,其中隐含着一种革命性的力量。强调“每一个学生”,说明我们意识到要保护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了。  相似文献   
4.
黄玉峰 《当代学生》2011,(22):32-33
主持人龙吟:苏东坡的人生,虽然风波坎坷不断,但也曾位高权重,荣耀风光。这一讲说的便是在他心目中苦乐相参的"高官"生涯——苏东坡一生,从二十岁进京赶考,到六十六岁去世,四十多年为官,如果粗粗地划分一下,除去父母去世丁忧,以及在路上奔波的时期,三分之一时间在朝廷,三分之一时间在外做官,三分  相似文献   
5.
黄玉峰 《上海教育》2013,(36):66-68
在人多地少,谋生艰难这一点上,山西的情况和徽州是完全一样的,在积极上进这一点上,也是一样。山西的简称是“晋”。  相似文献   
6.
黄玉峰 《当代学生》2015,(Z1):100-101
主持人欣言: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音、形这“三美”统一于汉字,使其散发出无穷的魅力,足以让每一个亲近她的人陶醉其中。让我们打开“耳”“目”“心”,用心去体会这“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沉淀千年的美。  相似文献   
7.
在高考中,有的好文章并不一定得高分,相反,一些不怎么出色的文章却得了高分,原因何在?有没有规律?我们怎样在高考中取得好分数,怎样使自己的分数上一个甚至两个档次?这是考生最关注的问题。本刊将从这个角度切入,陆续从内容的积累、结构的安排、具体与抽象、语言与思维、审题立意、善于联想及各种失误等方面,通过实例,分期进行具体地分析讲解。希望对同学们应试准备有所帮助,希望同学们的试卷充满阳光。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龙吟:天资聪颖,一生好学,再加上多位名师指点,郑板桥后来终于成为了大师!在本讲中,黄玉峰老师将一一为我们引见多位大儒,他们不仅教给了郑板桥学识,更是在精神气质方面深深地影响了郑板桥。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虽然出生于书香门第,但因家境贫寒,成才之路充满艰辛。他的读书经历,对我们不无借鉴之处。古人重家教,不过即使是父兄学问渊博,一般都要"延师而教"。但郑家饔飧难继,不得不由父亲立庵先生承担起慈父与严师的双重  相似文献   
9.
黄玉峰 《当代学生》2013,(18):32-33
主持人龙吟:正所谓峰回路转、苦尽甘来,一度卖画糊口的郑板桥.在年届四十之际似乎迎来了转机。他在科举考场上佳音频传,出仕有望。乾隆元年.郑板桥终于成为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读书人希望在考场上崭露头角,以此博取灿烂的前程。即便现在的学生也是如此,更不用说几百年前的清朝学子郑板桥了。为了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郑板桥大半生都在仕途之路上拼搏。在晚年《自序》中,他仍在说谋求官职"乃是正途",认为科举制度"其理愈求而愈精,其法愈求而愈密"。郑板桥的上述观点多少有些道理。现在,人们把科举制度一棍子打死,不免有些偏激。例如清朝的科举考试,基本上沿袭了明朝的一套规范,分童试、乡试、会试三种,乾隆二十六年以后殿试也成为了定制。童试即童生试,是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所谓"进身之始"。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院试录取者即称  相似文献   
10.
[开栏的话]汉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遗产,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不仅维系在血脉上,更寄托于汉字上。汉字里有无穷无尽的宝藏,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块活化石,都有一部历史,都隐藏着许多故事。我们可能天天接触汉字,但我们对汉字的了解有多少呢?了解了汉字,就能更好地运用汉字。作为教育工作者,更需要对汉字有所理解。陈寅恪先生说:"通经必先识字。"鲁迅当年已是学富五车,还去听章太炎先生讲文字,留下了厚厚的一本笔记。可见他们对汉字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