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科学的历史哲学,更广泛地说,科学史-科学哲学联合研究,一直面临着历史独特性与哲学普遍性之间的不相容问题。解析库恩与柯瓦雷、哈金与克隆比之间的哲学-历史型的方法论链结,区分共时分析优先与历时分析优先两种不同的史学理解进路,有助于解释何以科学哲学的历史转向最终蜕变为社会学转向、何以这种历史转向始终未能引导科学哲学真正走出相对主义或历史虚无主义的非此即彼的怪圈,进而辨明发展科学的历史哲学、推进科学史-科学哲学联合研究,须以历时分析优先的史学理解模式为基础。  相似文献   
2.
化学史家们往往将1803年9月的第一份相对原子质量表看作道尔顿原子论形成的时间点,但是道尔顿本人在1810年的讲座中则称原子论诞生于1805年。这一分歧源于道尔顿与化学史家们对其原子论工作的不同理解。道尔顿认定原子论的证明需从物理角度出发,故自称1805年完成证明。然而纵观原子论发展的历史,道尔顿无法从物理角度证明原子论,其工作实则达成了化学上的证明。因此,1803年9月实为其原子论真正形成的时间点。  相似文献   
3.
正"道"是《道德经》的核心概念。在《道德经》的宇宙论中,道生出了天地万物。然而,对于老子宇宙论的实质与展开,学者们却有不同的意见。本文试图通过对"有无"、"生"、"域"与"道"的内涵的探讨,来阐释《道德经》中的本体宇宙论。一、"有"与"无""有"与"无",是《道德经》中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道德经》第一章即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然而,"有"与"无"的具体含义,却难以轻易得知。我认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