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各国文化   2篇
信息传播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宋伯胤 《寻根》2006,(1):83-87
最近读日本文学修士冈仓天心(1862~1913年)在明治三十九年(1905年)写成的《说茶》中文新译本,东京大学藤田一美教授在题写《致中国读者))代序中说,这本书和中国读者见面。“就像回娘家的姑娘似的”,但“真是太晚了些”。其实,早在1942年,我国学者已经看到这本书,并且译为《茶之书”。书中关于唐代茶文化,主要是以陆羽及其《茶经》为张本,天心先生明确指出:第,“茶。开始是用作药材。后来就成为饮料。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年三百零六天工作日中极为平常的八小时。离上班还有半小时,保管员们已经到了工作室。他们天天如此,总是抢在时间的前面,首先计划和组织一下这一天的时间将是怎样有效地利用起来。一到工作时间,保管员立即换上工作服,领出库房钥匙,一分钟也不耽搁地走向自己管理的库房。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为基点,分析研究了苏州市博物馆群体建设中的博物馆学诸问题。作者指出:历史文化名城的博物馆建设应是博物馆学有关理论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性、文化遗产性、记忆性及群体性的完美结合。既要重视建设中的博物馆学要求,又要强调该城市对博物馆的需求感及博物馆建成后在市民心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诉诸于眼”的实物性和实物的真实性。作者还提出了在苏州陆续建成11座博物馆的可能性。此文给予博物馆学术界对历史文化名城博物馆建设的原则和特点的研究以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明确指出:博物馆是一所大众的学校,亦是人们进行终身教育的基地之一。人们到博物馆来就是为了要看东西的,即所谓:“诉诸于眼的教育”。陈列是以实物为基础,利用科学方法与艺术手法向人们进行思维活动的科学作业。陈列的本质是:一,实物即是知识的载体;二,知识即是力量;三,力量寓于内容。“借景”于形式。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的意义是在使人认识它,了解它,验证它,并把它向前推进一步,从而获得知识,产生力量,并得到愉悦。最后,对陈列的形式与内容,本文强调形式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展览美,精髓在“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八个字。  相似文献   
5.
宋伯胤 《寻根》2005,(6):42-45
日本学问僧慈觉大师园仁在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随遣唐大使藤原常嗣一行“入唐求法”,历时9年7个月,于大中元年(847年)离开长安踏上归途。回国后,著有日记体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四卷,书中对他们一行抵达扬州府后,经淮安、登州、青州、淄州、齐州、德州、冀州、赵州、五台山、忻州、太原、绛州,由龙门渡过黄河,经朝邑到长安的沿途见闻,记述颇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