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各国文化   6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质子制度是两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政治制度,从外交层面看,可以将其理解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质外交。人质外交古已有之,春秋时期各国为了昭示信义,多交换王子以为质。不光诸侯之间,连周王室也发生过"周郑交质"的事件,人质外交到战国时仍很盛行。说到底,外交是为政治、军事服务的,因此,"人质外交可以说是奉使外交的特例,是为完成某种特殊使命而采取的一种外交手段"(贾继东:《楚国人质外交小议》,《中华  相似文献   
2.
在《史记·六国年表》中经常可以看到“某太子质于某国”、“某国使太子为质”、“太子从某国归”等类似的字句。《说文解字》日:“质,以物相赘。”又云:“赘,以物质钱,从敖贝。敖者,尤放贝当复取之也。”从许慎对字义的解释中可知,“质”最早指的是交换过程中物品的抵押行为,  相似文献   
3.
“质子”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纳质为押”,到两汉时期基本形成一种制度,其实质是中央王朝向与之建立藩属关系的少数民族索取人质,双方是一种宗主国与附属的关系。“质子”又称为“侍子”,大多以民族首领或部落酋长的儿子或兄弟、王室成员或权贵充当。两汉时期,“入侍为质”和“纳质为臣”的现象十分普遍,质子制度就成为两汉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的政治制度,也是中国传统羁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1974年,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面世,给世界带来巨大的震撼。时隔六年的1980年,秦始皇陵又给世人带来一大惊喜,在位于秦始皇陵西侧的20米处,考古工作者勘探出一个车马坑,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秦陵铜车马与观众一见面,立即引来赞声一片。人们被它的美轮美奂所倾倒,因此被称为“青铜之冠”。  相似文献   
5.
西汉开国诸臣,绝大多数起自布衣。“布衣”,原指穿麻布衣服的人,后来成为一般平民的代称,其中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及没有官爵的地主。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总结汉初政治结构,称之为“布衣将相之局”。  相似文献   
6.
农业是衣食之源、立国之本,任何时候都应被置于基础地位。铸币大权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允许民间铸币不仅会导致币质低滥,币制混乱,影响商品经济流通,而且会削弱国家对经济的调控和驾驭力度,甚至危及国家的兴衰存亡。但排除经济方面的这些弊端不论,仅从允许民间私铸货币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而言,前者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作用不容低估。司马迁的《史记·平准书》给我们提供了认识这种关系的机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