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各国文化   4篇
  2012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经典论断再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市场经济不可逆转的中国大地,文化体制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发展阶段.而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完成这一系统工程中,有若干问题亟待解决,如观念认识问题、文化市场管理机制的构建问题、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制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成败.  相似文献   
2.
刘师培对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进步思想潮流及其成果的肯定,特别是对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价值及其制度构建的深刻认识,对近代西方诞生的权利观念所进行的系统的阐释,将近代西方权利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起来的尝试,尚未能引起国人的广泛重视。刘师培阐释近代西方权利观念是从解读国家与民众的关系入手的。他认为,社会契约是权利观念的逻辑前提,只有当人的权利得到社会契约的保障时,权利才能真正得到实现。刘师培探讨"权利"概念时,是从应当如何理解人的私利,如何认识权利的公、私关系,如何认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展开的。囿于传统文化的束缚,加上他本人所身处的那个时代的影响,刘师培的权利观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存在着明显的冲突,然而也存在着某种适应性。如何减轻冲突,增强其适应性就成为我们的一个迫切任务。本文认为应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观点来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4.
5000年中华明迄清代中叶停滞甚至衰落了。民族化精神的不振促使一代又一代的民族精英不懈地、执着地去探索、追求先进化。因为他们深知:化的先进与否、民族化精神的高下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决定了中华民族能否真正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5.
对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戊戌变法,史学界已作了较广泛、较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对“戊戌六君子”的研究,除了谭嗣同的讨论比较深入外,其余的则稍嫌不够。尤其是列名军机四卿之一的杨锐,更是少有专门论及。关于杨锐在戊戌政变中的政治倾向,史学界仅有一些零星论述,大致有这样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杨锐是维新派的右翼,如范老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上册中称:“杨锐、刘光第代表右派”,“杨锐是圆滑官僚,张之洞最亲信的门徒,代表伪维新系。”汤志钧先生也在其著《戊戌变法人物传稿》卷二中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