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各国文化   3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长期以来,"南诏是泰族建立的国家"这样荒谬的论点,本来就不值一驳,却被人为地搅得似是而非.早在20世纪中叶,我国知名的历史学家方国瑜、许云樵等曾以不可辩驳的事实阐明了历史的真象.  相似文献   
2.
施立卓 《大理文化》2011,(2):103-112
李元阳,白族,字仁甫,号中溪,大理城内人。在明代,李元阳是云南最有影响的人物,曾受到当时诸多大家如罗洪先、王畿、唐顺之、杨升庵等的推服。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李贽曾称他为"倜傥非常人""海内贤豪驱先"。他不仅学识渊博,著述丰富,而且为人刚毅正直,精于吏治,勤政廉洁。  相似文献   
3.
一般老师都喜欢聪明伶俐,成绩优良的学生,这诚然无可厚非。但一个教师倘若对好学生只一味赞扬,过于偏爱,对差学生则光指责,甚至于歧视,那么,其后果是极为有害的。应当承认,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有差异,有的敏捷一些,有的迟钝一些,但这对一个人未来的成就都不是决定的因素。在历史上,固然有从小崭露头角、天资过  相似文献   
4.
施立卓 《大理文化》2021,(11):95-101
2017年11月和2018年11月,韩国光州市立歌剧团团长林海哲曾两次率领编导和部分演创人员访问大理. 为什么远隔千里外的韩国歌剧团要来访问大理呢?这说来话长.1962年,由徐嘉瑞与作曲家郑律成合作的歌剧《望夫云》曾由当时的中央歌剧舞剧院在北京公演,周恩来、陈毅、习仲勋、郭沫若、艾思奇、周扬等领导先后观看了演出,并接见作者和演员;之后,歌剧又先后赴上海、天津演出.北京文艺界为这次演出举行了专题座谈会,多家报刊发表了介绍、评论文章,引起很大的反响.剧本的曲作者郑律成,原名郑富恩,1914出生于朝鲜半岛(现属韩国)全罗南道光州,毕业于鲁迅艺术学院,近代中国著名朝鲜族作曲家.他先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歌舞团、中央乐团从事音乐创作,其作品耳熟能详,被广为传颂,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曲作者.1950年,郑律成正式加入中国国籍,定居北京,1976年因病去世.  相似文献   
5.
霁虹之觞 28年前的一则消息使我震惊,至今依然怅然:“1986年10月12日下午6时,滇西普降大雨,澜沧江山洪暴发.霁虹桥西岸上游150米处燕子岩整片山坡缓缓下滑,几秒钟内堵住江水,经15分钟形成堰塞湖,高出桥面达7米,最后泥沙裹挟巨石,以雷霆万钧之势冲破积水.刹那间,只见木板翻飞、碗粗的铁链扯断,两岸的武侯祠和御书楼随之卷入江底,由巨大条石砌成的桥墩也被洪水冲得七零八落,顷刻化为乌有.”  相似文献   
6.
鸡足山悖论     
施立卓 《大理文化》2014,(9):107-112
正一、"五大佛教名山":非统计学上的排序究竟宾川鸡足山有没有资格称"五大佛教名山"?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反正赞之者说有,辨之者说无,莫衷一是。不过,说鸡足山是名山理所当然。名山者,有名气之山。《管子》说:"凡夫天下名山五千二百七十。"管仲说的天下大概指的是春秋战国的疆域,如果要说现在的中国,那么名山将会无计其数。不过有一点,名山的名气往往由许多原因造成。首先,要有气势雄奇、景色出众的自然条件。第二,正如明代白族著名学者李元阳在阐  相似文献   
7.
施立卓 《大理文化》2015,(1):105-112
记忆的碎片中国人给孩子取名图时尚,比如生于抗战时取"战生"、"抗生",以志爱国。我生于国人刻骨铭心的1938年,却享受不到这份崇高。原因可能是出生的地方闭塞,这里曾被徐霞客称为"四山如城"的桃花源、朱陈村。那时日本鬼子的枪声还离我们很远很远,大多数村民还蒙在鼓里哩。这一年,母亲怀上了  相似文献   
8.
灵鹫寺漫笔     
近年来,我几乎每年都要抽空至少回故乡一次.每次都要随祭祀神灵的乡友们,到村子后面山上的本主庙和灵鹫寺欢聚.这不仅仅只是“入乡随俗”,而且是一种感情,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 我从事文化工作30年来的热情,都源于执著的民族感情,而这种感情全都是生我养我的村庄赋予的.这座山,山上的这组寺宇建筑从小给了我深刻的文化陶冶,不论走到哪里,都使我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9.
一 我第一次听到"现代化"三字,是在1954年12月12日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新概念,即"要在20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但对这句话提到的"现代化"的真实含义,和我一样当时的一般老百姓并不一定都能了然.那个...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