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各国文化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业不偏安”是诸葛亮北伐的根本原因。天下虽然三分,大一统观念则是民族的共识。诸葛亮正是受大一统观念的支配而伐曹魏,决不是“欲求三分”而“以攻为守”。“性能命通”的哲学信念是诸葛亮坚持伐魏的思想基础。从伐魏的客观条件出发怀疑诸葛亮北伐的目的不能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2.
李调元的诗歌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圣门诗狂"。这一形象在思想上是本于儒而归于道,希为圣而流为狂;在艺术上可与杜甫同志,与渊明同趣,与太白同调,既表达着对儒家圣贤人格的追求,也表达着对人性解放和个性自由的追求。李调元在诗中还批判现实,否定"好官",与黄宗羲否定君权具有同等重要的思想启蒙意义。他的"蠢翁词"充溢着一种不肯低头,与世俗社会抗争到底的悲剧精神。这一切提升了李调元诗歌的艺术价值,在中国诗歌史上理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3.
学界一般认为司马迁的天人观存在着天命论和反天命论的矛盾性,问题没有这样简单。司马迁的“天”、“天道”、“天命”,是德与力相统一而成的历史必然性,只因其超个人性而被称为“天”,它已经把董仲舒之“天”的神性虚化了。这种“天”与内涵不同的两种“人”构成了两种天人关系。一种是王者自己的活动决定了王权的兴废,被司马迁认为是“天”对“人”的支配;另一种是历史个人自己的活动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使司马迁对“天道”产生了怀疑。使司马迁产生理论困惑的原因在于他没有把个人对历史的作用与以王权为象征的“历史合力”对历史的作用区分开来。尽管如此,他把当时神学阴影下的天人关系之讨论引向了人自己的活动与自己命运之关系的讨论,使他登上了当时思想史的顶峰。  相似文献   
4.
《诗经》是经两次编定而成的。第一次是在周室东迁后不久,将“周颂”与“雅”诗编定成集。第二次是在春秋中叶将所收集到的“风”诗与“鲁颂”、“商颂”补编进去。 《诗经》功能的进展,依次表现为抒发周人初得天下的喜悦与安定及其对“天命”易改的惶惧心理;建造意识形态;调节社会矛盾;为说理论证提供思想资料;为诸侯交往提供语言工具。 孔子挖掘出了合于“诗”的本质特征的审美功能,以“诗”为教,以教为政。这样,《诗经》就从西周时依附于礼乐而直接为政治服务的工具转变为政教经典,为汉儒将《诗经》推向“圣经”地位备足了自身条件。  相似文献   
5.
体用不二、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是中国学术的重要特点。儒家之“仁”既是为人之本,也是为人之术、为人之智。在本体论意义上,“仁”具有人道主义、平等意识、人的自觉之价值。“仁”作为为人之术,是事业成功的法宝,要点是物质帮助、情感吸引、人格尊重。“仁”者之智,在于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推己及人、真心利人而最终成己。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的发展经历着一种全球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主观目的,既促使了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也引起了文化焦虑。无可否认的是,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或减轻这种文化焦虑。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重新阐释使其获得新生,是传统文化在社会转型期进行现代化转化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本刊特约请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转型期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05C003Z)课题组成员,撰写了此组笔谈,希望有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国管理思想中,儒学追求“王者与民同乐”的境界,具有价值主义管理属性;法家理论强调“论功行赏”,具有效率主义管理性质。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路途是由追求效率到追求价值。西管理思想有其共同的规律,表明这两种管理在实践中都是必要的和互补的。二者结合起来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个体与社会共利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墨子的“交相利”思想,是适合市场经济本质要求的能够处理上述价值与效率关系的经营管理哲学。  相似文献   
8.
李调元的诗歌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圣门诗狂”。这一形象在思想上是本于儒而归于道,希为圣而流为狂;在艺术上可与杜甫同志,与渊明同趣,与太白同调,既表达着对儒家圣贤人格的追求,也表达着对人性解放和个性自由的追求。李调元在诗中还批判现实,否定“好官”,与黄宗羲否定君权具有同等重要的思想启蒙意义。他的“蠢翁词”充溢着一种不肯低头,与世俗社会抗争到底的悲剧精神。这一切提升了李调元诗歌的艺术价值,在中国诗歌史上理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9.
《论语·侍坐》中孔子“与点”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本文认为孔子之所以赞同曾点,是因为曾点的回答唤起了他的乡思之情。这标志着孔子在历尽患难之后思想和人生态度发生了转变,即由志在“行道”向以“宏道”为人生归宿的转变。这一转变使孔子的心态发生了超越。由于这一超越,才使他的晚年能够安于书斋生活,为宏扬民族文化做出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诗经》是经两次编定而成的。第一次是在周室东迁后不久 ,将“周颂”与“雅”诗编定成集。第二次是在春秋中叶将所收集到的“风”诗与“鲁颂”、“商颂”补编进去。《诗经》功能的进展 ,依次表现为抒发周人初得天下的喜悦与安定及其对“天命”易改的惶惧心理 ;建造意识形态 ;调节社会矛盾 ;为说理论证提供思想资料 ;为诸侯交往提供语言工具。孔子挖掘出了合于“诗”的本质特征的审美功能 ,以“诗”为教 ,以教为政。这样 ,《诗经》就从西周时依附于礼乐而直接为政治服务的工具转变为政教经典 ,为汉儒将《诗经》推向“圣经”地位备足了自身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