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各国文化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
韩愈的臣道观主要来源于荀子和董仲舒的思想。通过“颂圣”和“罪己”,韩愈在思想主张和政治生活中积极践行“君尊臣卑”的臣道观,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士大夫政治文化传统。韩愈臣道观中的积极因素被宋代理学家所挖掘和弘扬,成为激发他们历史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的重要思想资源;但韩愈所承袭的荀、董一派的臣道观明显背离了孔孟正统,是导致其被一些宋代理学家所诟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白贤 《青海教育》2014,(12):28-28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年第6期刊发了骆长明老师的《是引导还是误导--一道选择题带来的深度思考》一文,看罢令人受益匪浅。正如骆老师所言:“一道有争议的试题,如果能引起教师同仁的不断思考和争鸣,从梳理史实和厘清概念的角度说,其作用更值得珍视。”但对于骆老师在文中的一些提法,本人尚有些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3.
两宋时期,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和阶级斗争的尖锐,肉刑作为一种常见刑罚被广泛运用于司法实践中。与此同时,宋代士大夫围绕肉刑的存废、价值、功能等问题,对建立在“德主刑辅”基础上的礼法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论争,使“明刑弼教”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法律在儒家传统礼法关系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刑罚手段及重刑主义在国家治理中获得更大的正义性和合法性。  相似文献   
4.
白贤 《华夏文化》2016,(1):30-31
正复仇案件是中国古代社会极为特殊的案件类型。其特殊之处在于:复仇往往为法所禁止却被礼所允许,从而表现出强烈的礼、法冲突。本来,礼、法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两者之间本无根本矛盾之处。所谓"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更足以说明二者互为补充,并行不悖。因此,通常情况下,礼之所定,亦为法之所许;法之所禁,亦为  相似文献   
5.
申忠玲  白贤 《文教资料》2020,(6):186-187,2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兼具历史课和政治课的特点,决定了史料在本课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的需要.恰当的史料能增强课程的感染力和理论的说服力,而史料的运用一定要坚持政治性、可信性、生动性的原则,三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6.
以凉州为中心的河西文化,随着北魏儒风的高涨而逐渐东传,并与中原文化及北渐的江左文化相融合,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多元文化,从而奠定了隋唐文化繁荣的基础。河西文化的东渐及融合,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华民族的演进,以及中国历史的进程均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五四运动发生近百年,但对其探究日益成为显学,对其纪念更是有增无减。我们知道,五四运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1919年发生的以学生为先锋,工人为主力,知识分子为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广义是指20世纪上半叶包括新文化运动在内的政治变革、思想解放、学术发展、风俗演变等一系列事件,一般也叫五四新文化运动。所以,无论是探究或是...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侠,应该有现实之侠与观念之侠的区别.大约唐代以后,由于观念中的侠符合人们的许多心理期待,从而日渐取代了现实生活中的侠,成为人们对侠的主体认识.在此过程中,侠也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精神的标志.把握侠的这种现实与观念的双重性特征,是解读中国侠文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朱熹不但是理学的代表人物,为"集诸儒之大成者",而且在法律思想方面也颇多建树且影响深远,故向来亦为治法史者所重视。如在礼、法关系上,朱熹认为:"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朱子语类》卷六)而"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晦庵集》卷五九)。他指出:"盖三纲五常,天理民彝之大节,而治道之本根也。"(《晦庵集》卷十四)"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晦庵集》卷四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