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小 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要求我 小学生学习知识,离不开感性认识。如果缺乏必 们的教学必须具有形象性, 特别是对于 要的感性认识,学生理解课文就会感到困难。教学小语文学科的教学来说, 小语课本中绝大部分文章形 语注·提第七册《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学生可能对象生动,情节感人,如果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 小朋友是花朵感到很难理解。教师可播放一段小朋手段,发挥直观、形象、音形并茂的优势,便给学生一 友们在公园游…  相似文献   
2.
田坝心小组是一个壮、傣杂居村寨,这个小组的壮族稳定使用母语,母语文活力非常强,而傣族有接近一半的人将壮语作为第一语言,母语使用处于衰退的状态,母语文活力比较低。其原因主要是壮族人口占优势,有着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且存在普遍的同族婚姻和境外壮语;而傣族人口少,对壮语的有着高度认同感,且对本民族文化不重视。  相似文献   
3.
在这个信患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教育主要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有效的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化改革,人们开始关注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什么是有效教学,如何衡量教学的有效性,信患技术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有效性教学,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要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  相似文献   
5.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针对性 1.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修身性质,决定其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思想道德修养课不同于其它专业课。学生学习一般专业课,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谋生的技能和手段,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思想道德修养课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学生的思想行为,重在修身,旨在培养高尚的理想情操。传统的教学手段过于简单,无法把一些抽象的理论生动具体地表现出来,影响学生对一些观念、理论的理解和认同,妨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所以思想道德修养课需要采用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吸引…  相似文献   
6.
刘丽媛 《体育世界》2009,(5):119-120
传统的体育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人文理念不仅符合奥林匹克宗旨,更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需求。北京奥运会后其体育人文理念深入人心,这为体育教学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机,因此从根本上强化体育教学的人文性,充分体现体育教学的人文关怀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全球新闻的娱乐化现象越演越烈。在国外新闻业的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影响下,中国的新闻业这种新闻娱乐化的现象也越来越多。但到底什么是新闻娱乐化,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标准的或者是能够令人信服的定义。通俗地说,这类新闻一是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其表现是减少了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尽全力地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直接影响着培养目标的素质与能力。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关键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转变以往的学习方式,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着以学生为主体安排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预习、讨论、交流而自主获取知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预习是学生在课前的一种自主认知活动,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在实施这一环节时,要求学生按照课文导读部分的要求,尽可  相似文献   
9.
正视失败     
在充满残酷竞争的大千世界中,有谁敢肯定地说自己没有经历过失败?又有谁能够肯定地说失败就一定是痛苦的?其实失败并不可怕,并不痛苦,可怕和痛苦的恰恰是因为失败而一蹶不振的态度.可怕的是人们不用正确的方式来处理失败.  相似文献   
10.
夏洛特·勃朗蒂的代表作<简·爱>是维多利亚时期的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它从许多方面反映了英国十九世纪的社会现实,比如妇女的社会地位,不同社会阶层的冲突等等.重点探讨小说作者宗教观的形成以及在小说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