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体育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皇恐滩头说皇恐”一句,究竟应如何解释?确有认真研究的必要。皇恐滩在江西赣江中,是著名的十八滩之一。文天祥并无皇恐滩战败的经历,只是做诗的需要,顺手拈来入诗。事实是,景炎二年八月十七日,文天祥指挥攻打赣州城,结果失败,退到空坑(今江西万安县境内),他的部将大多在此牺牲或被捕。后追兵又到,文天祥从一民家闻讯,仓惶逃走,在庐陵东固方石岭被元兵追上,部将巩信为了掩护文天祥退却,在  相似文献   
2.
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和科学大师的一段渊源我是一名退休多年的语文教师,与大科学家钱学森的一段渊源是我一生都难忘的经历,虽从未与之谋面,但钱先生严谨、和蔼、耐心的样貌却常会浮现在我的眼前。还在我青年时代,我就曾关  相似文献   
3.
两点思考     
今年的语文试卷贯彻了改革精种,从考生的答卷情况中进行反思,我觉得以下两点值得引起重视。一、加强比较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语文基础知识诸如拼音、标点、逻辑、语法、修辞等,运用比较方法进行传授,可以分清细微差别,辨明是非正误,以加深理解,加强记忆。今年试卷中语文基础知识题目,差别细微,乱人眼目。例如第九题第七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是很有个性的。文章渲染的是故都北平的秋色,抒发的是作者内心郁积的落寞与悲凉情绪。客观的秋分与作者主观的悲凉情怀融成一体,凝结而成一幅深厚的画面。尽管作者的情绪支配了整个画面,似涂了一层鲜亮的明油,但是没有使北平客观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象变形与扭曲,倒反而把抗战前故都的平静、安宁的秋色定得更加鲜明,更加具有时代气氛,更加具有作者的个性。  相似文献   
5.
古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对仲卿别母之后,自缢之前,有“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的描写。意思是说仲卿转脸向户里看看,一股愁绪象煎熬般涌上心头。诗中的“户里”作何解释,余冠英同志编注的《乐府诗选》认为是“顾念阿母”。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编注的《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也认为是“此时又转头去看户里的母亲,是决定自杀而有所顾念的表示”。一九六二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历代民歌一百  相似文献   
6.
几点说明     
一九六四年五月,我教学茅盾先生的著名散文《风景谈》,由于作者当时写作环境所使,写得比较含蓄,有些意思不易理解。我决定写信向茅盾先生讨教,几天后他给我复了信,使我十分感激。六六年冬,我又到北京,拜访茅盾先生,他亲切地接见了我,跟我谈中学语文教育的问题,勉励我终身从事教育工作。他对我说:“你还年轻,做老师是光荣的,不要怕挫折。”“人创造了第二自然”的出处,我根据茅盾先生的指点,在孟昌同志翻译的高尔基《论文学》一书中找到了。例如《谈谈〈诗人丛书〉》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要说,我们的时代正在把一些崭新的题材列入诗歌的领域,例如,  相似文献   
7.
《记念刘和珍君》引用了陶渊明《挽歌诗》中的末尾四句。关于“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二句,有的同志认为“比较容易理解,没有什么歧义”,我则以为不然。“死去何所道”二句,江苏编的中学语文课本注释是:“人死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尸体埋在土里,永远和山陵在一起。”部编中学语文课本注释是:“人死了有什么可说的,不过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早年的重要诗作《自题小像》的写作年代和地点问题,值得讨论一番,因为它牵涉到对诗意的正确理解。鲁迅的这首诗,其实是应该称作《无题》的。一九○三年鲁迅在日本东京第一次将此诗题赠友人许寿裳时,并无诗题。一九三一年鲁迅在上海两次重写此诗,亦无诗题。只是因为鲁迅是将这首诗题在断发照片的背面赠给许寿裳的,所以许寿裳在回忆此事时,给这首诗加上了《自题小像》这个题目,以后就被大家所沿用了。应该指出,鲁迅写这首诗的动机和诗  相似文献   
9.
党字,黨字,都是姓,作为姓氏的“党”,不是黨字的简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第251页,把作为姓氏的党当作黨的简化字处理,似欠恰当。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简化宇总表》,只规定“党”是黨的简化字,没有规定“黨”和作为姓氏的“党”能通用。作为姓氏的党,不能与黨合二  相似文献   
10.
作为现代教育家的叶圣陶同志,在教育园地辛勤耕耘七十余年,有着丰富、具体的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工作中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艰苦的探索,发表了好多精辟的见解。我阅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以及他散见于旧报刊上的教育文章,觉得他的教育理论犹如他的文学创作一样,也具有鲜明的特色。可贵的实践性,这是叶圣陶教育理论的第一个特色。叶圣陶认为,教育理论应该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